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恆清法師與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1990-2023,已經辦了34屆)

長老尼恆清法師於2024年7月20日去世。
《杏壇衲履:恆清法師訪談錄》 · 出版年月: 2007-05-01 · 編/著者: 侯坤宏採訪。
-----
以下節錄自「佛教數位博物館」: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formosa/people/2-heng-qing.html?fbclid=IwY2xjawEIXBVleHRuA2FlbQIxMAABHS-_b5cBUDEph9ePNqJUyszfWrG3JRZJH7ykbuAYxg3etw5EBNCj2OhvUQ_aem_9zTLMgzmrLvZXqge28-urQ
-----
民國七十九年(1990 )一月十二日,恆清法師應聖嚴法師之邀,參加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辦的「第一屆中華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恆清法師看見論文發表會場的主持人、評論人、發表人都是一些有名望的學者,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一直在旁邊幫忙,沒辦法坐下來仔細的聆聽內容,更沒有上台發表論文的機會。為了讓研究生有訓練的機會,恆清法師乃發起 「研究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讓學生成為論文發表會的主角,親身歷練發表論文的 臨場經驗。

恆清法師發起國內首創專門為研究生所舉辦的論文發表會,當時參與的單位計有: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香光尼眾佛學院、慧炬雜誌社等單位;會議中一致決議:從七十九年開始,每年由各單位輪流舉辦一次,其他單位傾力協辦。第一次抽籤時是由慧炬拔得頭籌,舉辦地點設於高雄的元亨寺,參加發表的學生也很踴躍。

「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從七十九年延續至今,已經辦了十五屆,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福嚴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慈光禪學研究院、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佛教解脫道研究所,也都陸續加入協辦單位的行列;由此可見,佛教界針對研究生所主辦的論文發表會,已經非常重視。恆清法師表示:「 以研究生為主角的論文發表會,不僅讓學生有發表論文的機會、練習討論和評判的能力,而且讓年輕人在互相切磋之下,奠定往後交流合作的基礎。 」-恆清法師的這項創舉,主要目的除了讓研究生有發表論文的機會之外,也希望藉此讓學生有互相切磋的機會,並進一步建立合作的模式。佛教界的團體經常被批評是山頭林立、無法合作,如果年青的一代能從年青時就彼此熟識、建立互動友誼關係,等到日後成為主事者時,雙方就容易獲得合作的共識;恆清法師的這番苦心,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
帖主的觀察紀錄:(2014年桃園弘誓佛學院主辦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2014年由桃園弘誓佛學院主辦,對台灣以佛學研究為主題的研究生來說,算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各單位依規定最多只能派兩名學生宣讀論文,除了虛心向學者求教之外,也算是一樁榮譽。
昭慧法師致詞時說:「雖然經費拮据,但是仍然發給每位論文發表同學 5000 元台幣,比評審老師領到的車馬費還多,主要是一種激勵與期許。」

綜觀 2014年發表現場,不少發表者未準備 power point file 來闡述論文,有的用現成的 words 檔說明,更有人完全用紙面資料說明,完全沒有投影片作說明。
一些演講者說「很抱歉這是我學位論文的縮寫版,大會上限3萬字,我可能刪太多了,現在文章很雜亂。」更有甚者,直接把博士論文的開題大綱拿了過來湊數。也有人說,他的論文還沒寫完,先簡單報告大要。
跟我交換意見的觀摩者說,他以為大會並未做到基本的論文審核,完全開放不設限,讓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論文參雜發表。我說,要大會找人審核,恐怕難以實現;其實,各發表者都是學生,這些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應負起基本的論文審核與「論文發表會最起碼的投影片準備工作」,如不符標準,就不該讓其學生參與發表。這樣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可以讓發表學生吸取評審老師的專業見解,聽取不同角度的觀點,未發表的學生可以學習選擇論文題目、文獻搜尋、表達工具與「評審老師能指出的問題我怎麼事先都沒發現」。
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放任學生以粗糙的態度去準備,既糟蹋了主辦單位的美意,也浪費了評審老師的心神,更讓觀摩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最糟的是,「樹立了不尊重『論文發表會』的慣例」。
在中國的學術發表會偶爾會出現的情況:主辦單位不在意此次發表會、參加者憑著在名校位居要津就拿一張 A4 的紙宣讀其所謂「論文」、聽講者不在意論文內容、論文講評者只是虛應故事連「點到為止」也不肯。這樣的情況恐怕遲早會出現在台灣「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的場合。將來,會有主辦單位沒事先通知就改動場地,讓大家來回奔走不得其門而入。會有更多的講評老師臨時不能出席,而造成臨時代班的講評者根本來不及細讀發表者的論文。將來會有更多與會的老師、同學都沒法事先看到原文,甚至論文發表時都還見不到發表資料,只能乾坐著看發表者講一個第一次聽到的內容,無從知曉其具體的的文獻資料與其論證過程。
似乎一些學者也不是很重視這次大會?我頻繁地聽到主持人說:「很抱歉,某某講評者因故不能前來,讓另一位老師代替。」

有一位曾在最初五屆發表論文的學者說,當年評審老師將他的論文評得幾乎是體無完膚、打趴在地上,但也從評論過程了解自己應該補強的地方,與學習到為學的方法。
我查了一下,歷屆發表者可有不少人是當今佛學研究的中堅,甚至是老宿。例如 1990 汪娟, 1991 黃運喜、宗玉媺,1992 釋果樸,1993 賴賢宗。1995 那一屆大放異彩,許多論文發表者都是當今佛教院系的指導老師,如廖本聖、莊國彬、朱文光、釋自拙、黃國清、郭祐孟、汪娟、越建東。1996 有梁麗玲、關則富、朱文光。2000 釋祖蓮、周柔含、傅新毅、梁麗玲。
由衷期望不要讓這麼珍貴的傳統中斷,祈請未來的論文發表學生與此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不要辜負主辦單位的美意、評審老師的辛勞。
希望講評老師將此一承諾當作大事,而不輕易爽約;希望主辦單位將此「一期一會」的場合當作「續佛慧命」的承諾,而努力籌辦。
整體來說,我聽過萬金川老師、陳清香老師、越建東老師的講評,真是振聾發聵,頗多啟發。也有少數兩位同學在大師面前能反覆申辯,自有立場,十分難得。
期望,明年的「全國佛學論文發表大會」會更臻完善,令主辦單位、發表者、講評老師、與會聽講者普皆歡喜、得大饒益。
------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formosa/people/2-heng-qing.html?fbclid=IwY2xjawENYztleHRuA2FlbQIxMQABHYcVZhD9Qghr6jHsHnN0y9uqDJnua6y_1Hpr8DyEIZkrGO7DIn_gZUoK2Q_aem_zCCsRZMBksUh0OMgbM3MV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