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尤其是AI科技的發展,顛覆了許多學習與工作的慣性,讓學習更具效率,節省人類從事繁瑣工作的時間,但科技來自人性,一種可造福蒼生的發明,也可能成為罪惡的淵藪,尤其是不當在學界上的運用。我在去年擔任一篇博士論文的口試委員,發現有一章內容錯誤離譜且不註明出處的初稿,很顯然的是利用AI從大數據資訊重組而成的,雖然最後在指導教授承諾和其他委員的協調下,以附帶條件要求刪除這些內容並重寫的情況下,勉強讓這篇論文通過,但也因此讓我對AI的負面影響更深懷警戒。在編訂本期的論文時,特別利用AI技術覆核資料正確性,也注意是否利用AI寫作。
本期一共刊登了十五篇論文:其中學者論壇七篇,研究生論壇六篇,特約論文一篇,研討會主題演講論文一篇。此期開闢特約論文專欄,主要是希望完整刊登梵巴藏文原典文獻解讀的作品,以建立本刊特色。
學者論壇七篇論文分別是:
侯坤宏〈動亂歲月中的播遷:戰後的印順法師(1946–1949)〉、闞正宗〈楊仁山與太虛大師的佛教宗派論〉,這兩篇論文屬於中國近代佛教史研究領域。
蘇錦坤〈《雜阿含經》(T99)與《相應部》的八類差異〉、張雲凱〈論早期佛教時代在家居士入流法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為範圍〉、劉勁松〈初期佛教禪的特質〉,這三篇論文屬於印度早期佛教思想和禪法研究領域。
羅鈴沛〈《楞伽經》的思想架構及其與菩提達摩思想的關係〉,屬大乘佛教思想與中國如來禪法關係的研究。
羅涼萍〈宗教對話與交流—以世界神明聯誼會為例〉,從佛光山每年的盛事–世界神明聯誼會論及宗教對話與交流。
研究生論壇六篇分別是:
林敏〈淺論釋惠洪對蘇軾詩學觀念的繼承與發揮〉,惠洪倡議的文字禪,深受蘇軾的影響,事實上,文字禪的建立象徵宋代禪法趨向沒落之途,建議作者日後可從此線索思維後續研究。
釋心明(吳光明)〈論「三般若」之修行法要:以《金剛經》為核心〉,利用邏輯學比對、分析,檢討傳統修行由「文字般若」,趣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修行次第。
千瑞巴顛堪布〈再為吐藩法義頓漸之辯的大乘和尚翻案〉,依敦煌出土唐代《頓悟大乘政理決》記載,證實唐代摩訶衍在「吐蕃法義頓漸之辯」中沒有辯輸,藏王同時承認漢傳佛教禪宗與印度佛教中觀宗順瑜伽行自續派,皆是佛陀所說正確無誤的佛法。
洪宇蓁〈《酉陽雜俎.寺塔記》尊像書寫之文化意涵〉,《酉陽雜俎.寺塔記》寫作於會昌法難之後,此時長安寺院殘破不堪,〈寺塔記〉內容大都屬追憶性質,其價值堪比《洛陽伽藍記》,本文對尊像書寫觀察入微,發人深省。
謝宜君〈安史之亂政局分析―兼論楊貴妃死因〉,本文深得「新社會史」寫作風格,將史料消化後寫出,與常見史學研究動則大量引文不同,其對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以及楊貴妃死後是否東渡日本之推論,值得參考。
江肇峰〈以中西《灰闌記》敘事論其正義觀異同〉,以敘事及劇情設計的角度分析比較李行道創作的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與布雷希特所改編《高加索灰闌記》的異同,透過改編自同源(《元雜劇)的中西劇本,探討其價值觀的不同。
本期的特約論文是鄭美美〈《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安慧疏對幻喻和三性的詮釋——以〈求法真實義〉(kk.13-14)與〈求真實幻喻〉(kk.15-29)為中心〉,經由陳一標教授推薦。本文以文獻學研究方法,利用梵藏漢文解析安慧對幻喻和三性的詮釋。因內容較多,字數超過稿約上限,原想分兩次刊出,但考慮到全文的完整性和閱讀的方便性,最後決定以專欄的方式一次刊登。
1924年7月13日,太虛大師在廬山大林寺成立「世界佛教聯合會」,100年後這個佛教組織在周法護居士的倡議下恢復運作。今年7月13日在台北圓山飯店大會議廳,舉行了一場壯觀的「世界佛教聯合會百年復會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國際研討會」,這場莊嚴隆重的知識饗宴,吸引了600多人共襄盛舉。「世界佛教聯合會」已在美國加州註冊,日後將向聯合國申請諮商地位,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成員,日後總部亦將設置在台灣。本刊在學界動態中轉載周法護〈世界佛教聯合會復會倡議書〉、〈世界佛教聯合會百年復會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國際研討會閉幕典禮致詞〉;侯坤宏主題演講論文〈太虛大師與世界佛教聯合會(1924)〉,作為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