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p 1.2 為巴利《小部》的《經集》1.2經:丹尼雅經(Dhaniya Sutta)。元亨寺《南傳大藏經》和達和法師同譯作「陀尼耶經」(CBETA, N27, no. 12, p. 7, a3 // PTS. Sn. 3),郭良鋆《經集》譯作「特尼耶經」。
這一部經似乎沒有對應的漢譯經典,所以各家論列的只是「對應偈頌」。
Suttacentral 列 Snp 1.2 的 33, 34 兩頌的對應偈頌為《雜阿含1084經》、《別譯雜阿含23經》與 SN 4.9。
此兩頌為
(33)「有子者以子而喜樂,同樣地,有牛者以牛而喜樂;人追求而得喜樂,任何人都因追求而得到喜樂。」(魔羅)
(34)「有子者因子而憂,同樣地,有牛者以牛而憂;人追求而生憂,任何人都因不追求而不生憂。」(世尊)
------
《雜阿含1084經》:「時魔波旬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說偈言:
『常逼迫眾生, 得人間長壽,
迷醉放逸心, 亦不向死處。』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是惡魔來作惱亂。』即說偈言:
『常逼迫眾生, 受生極短壽,
當勤修精進, 猶如救頭然。
勿得須臾懈, 令死魔忽至,
知汝是惡魔, 速於此滅去。』」(CBETA, T02, no. 99, p. 284, b27-c7)。
《別譯雜阿含23經》卷2:「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人生壽長, 無諸嬈惱, 常得安隱,
無有死徑。』
佛作是念:『魔王波旬來作嬈亂。』即說偈言:
『人命短促, 多諸嬈害, 宜急修善,
如救頭燃。 當知波旬, 欲來惱觸。』」(CBETA, T02, no. 100, p. 381, b3-10)。
------
我的推測是製表者可能誤將《雜阿含1004經》看作《雜阿含1084經》,造成後續的錯誤。
實際上此兩頌的對應偈頌應為《雜阿含1004經》、《別譯雜阿含142經》與 SN 1.12 & SN 4.8.
《雜阿含1004經》:「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母子更相喜, 牛主樂其牛,
眾生樂有餘, 無樂無餘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子更相憂, 牛主憂其牛,
有餘眾生憂, 無餘則無憂。」」(CBETA, T02, no. 99, p. 263, a17-22)
《別譯雜阿含142經》卷8:「
「若人有子孫, 則便生歡喜。
財寶及六畜, 有則皆歡喜。
若人受身時, 亦復生歡喜。
若[5]見無身者, 則無歡悅心。」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若人有子孫, 則能生憂惱。
財寶及六畜, 斯是苦惱本。
若復受身者, 則為憂惱患。
若不受身者, 則名寂滅樂。」」(CBETA, T02, no. 100, p. 428, a20-28)
這一部經似乎沒有對應的漢譯經典,所以各家論列的只是「對應偈頌」。
Suttacentral 列 Snp 1.2 的 33, 34 兩頌的對應偈頌為《雜阿含1084經》、《別譯雜阿含23經》與 SN 4.9。
此兩頌為
(33)「有子者以子而喜樂,同樣地,有牛者以牛而喜樂;人追求而得喜樂,任何人都因追求而得到喜樂。」(魔羅)
(34)「有子者因子而憂,同樣地,有牛者以牛而憂;人追求而生憂,任何人都因不追求而不生憂。」(世尊)
------
《雜阿含1084經》:「時魔波旬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說偈言:
『常逼迫眾生, 得人間長壽,
迷醉放逸心, 亦不向死處。』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是惡魔來作惱亂。』即說偈言:
『常逼迫眾生, 受生極短壽,
當勤修精進, 猶如救頭然。
勿得須臾懈, 令死魔忽至,
知汝是惡魔, 速於此滅去。』」(CBETA, T02, no. 99, p. 284, b27-c7)。
《別譯雜阿含23經》卷2:「爾時魔王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而說偈言:
『人生壽長, 無諸嬈惱, 常得安隱,
無有死徑。』
佛作是念:『魔王波旬來作嬈亂。』即說偈言:
『人命短促, 多諸嬈害, 宜急修善,
如救頭燃。 當知波旬, 欲來惱觸。』」(CBETA, T02, no. 100, p. 381, b3-10)。
------
我的推測是製表者可能誤將《雜阿含1004經》看作《雜阿含1084經》,造成後續的錯誤。
實際上此兩頌的對應偈頌應為《雜阿含1004經》、《別譯雜阿含142經》與 SN 1.12 & SN 4.8.
《雜阿含1004經》:「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母子更相喜, 牛主樂其牛,
眾生樂有餘, 無樂無餘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子更相憂, 牛主憂其牛,
有餘眾生憂, 無餘則無憂。」」(CBETA, T02, no. 99, p. 263, a17-22)
《別譯雜阿含142經》卷8:「
「若人有子孫, 則便生歡喜。
財寶及六畜, 有則皆歡喜。
若人受身時, 亦復生歡喜。
若[5]見無身者, 則無歡悅心。」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若人有子孫, 則能生憂惱。
財寶及六畜, 斯是苦惱本。
若復受身者, 則為憂惱患。
若不受身者, 則名寂滅樂。」」(CBETA, T02, no. 100, p. 428, a20-28)
[5]見無=無有【宋】【元】【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