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佛經的「噴 pun」點---歡樂的時光 (19)

法鼓山圖書館前「七雀榕」

閱讀佛經,其實也不會太嚴肅,經典裡頭,時常出現「噴 pun」點(註 1)。
比如說,一般人都知道如果沒有舟船,在湍急的河流之中要保命,就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停留在河中的沙洲上,二是拼命游泳以求上岸。據說耆那教就出現過這樣的教導:「在生死輪迴的瀑流當中,要停留在洲渚上,或者努力游泳。」
在佛教《相應部》第一部經(《相應部 1.1經》)的教導卻是:「在生死輪迴的瀑流當中,不要停留在洲渚上,也不要努力游泳。」這不合常理嘛...
《雜阿含1267經》卷48:「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CBETA, T02, no. 99, p. 348, b13-14)。
例如在「一方提出結論、由另一方駁倒」的辯論大會上,兩方選手出場,防守方提出結論讓對方攻擊,結果防守方提出的結論居然是:「我不接受任何論點。」(《雜阿含969經》:「瞿曇!我一切見不忍 Sabbaṃ me na khamati。」(CBETA, T02, no. 99, p. 249, b2-3)
又如一個遊方乞食的人遇到大雷雨,暫時停留在一個農家的屋簷下,農家主人忙完一天的工作,心滿意足地在風雨交加之下,在家休息。
農家主人唱著歌說:
「我飯已煮好乳牛已擠好奶,全家住宿在摩希河畔; 
 我的茅屋已修葺好、火已生好,老天你想下多大的雨你就下吧!」
那個遊方乞食的人也唱道:
「我已無瞋恨也無障礙,在摩希河畔住宿一晚; 
我已不再修葺茅屋、火已熄滅,老天你想下多大的雨你就下吧!」 
農家主人「我飯已煮好乳牛已擠好奶 Pakkodano duddhakhīrohamasmi」其實和遊方乞食者的
    「我已無瞋恨也無障礙  Akkodhano vigatakhilohamasmi」聲音相似而意義完全相反。
農家主人又接著唱歌說:

「我這裡沒有牛蠅也沒有蚊子,牛群放牧在水草充足的牧場;
 牠們能承受即將來臨的大雨,老天你想下多大的雨你就下吧!」
那個遊方乞食的人也唱著同樣的歌說:
「我的筏已經綁好,我已經渡河到了彼岸;(已經渡了河)我無需再有筏,老天你想下多大的雨你就下吧!」
==========

另一個例子是,《雜阿含235經》:「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CBETA, T02, no. 99, p. 57, a17-19)
從對應的《相應部 35.150經》來看,
Bhikkhu Bodhi《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ntevasi近住(弟子)SN 35.150》:
  “Bhikkhus, this holy life is lived without students and without a teacher. A bhikkhu who has students and a teacher dwells in suffering, not in comfort. A bhikkhu who has no students and no teacher dwells happily, in comfort. "
(世尊宣示:)「梵行是不與老師和弟子共住。與老師和弟子共住之比丘,是苦住而非樂住。不與老師和弟子共住之比丘,則是樂住。 Anantevasikaṃ idaṃ bhikkhave brahmacariyaṃ vusatti anacariyakaṃ. Antevasi 是「弟子(近住)」,acariya 是「老師」,samudacarati 是「煩惱」,在雙關語來說,「沒有煩惱」在語音上就成為「沒有老師」﹔「不與染污共住」在語音上就成為「沒有近住(弟子)」。 Anantevasikaṃ 是「不近住,不與(染污)共住」,語音上就聽起來好像是「沒有近住(弟子)」。
==========
「pun 雙關語」,是利用「一個字有多個意思」或「一個字與另一個字語音近似,而意思有很大的差異」來造成反差,以達到「幽默、嘲弄、驚覺」的效果。
版主曾經主張,新一代的學佛必需從對應經典去理解經文的意思。
例如《法句經》〈道行品 28〉:
「斷樹無伐本,  根在猶復生,
 除根乃無樹,  比丘得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9, b6-7)
閱讀此頌,不知道砍伐樹木與「比丘得涅槃」的關係。
從巴利《法句經》283頌看來:
「別只砍一棵樹,應砍盡整座欲望叢林,怖畏從此欲望叢林產生,諸比丘!斷盡了欲望叢林之後,就達到涅槃。」
(Vanaṃ chindatha mā rukkhaṃ, vanato jāyate bhayaṃ;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nibbanā hotha bhikkhavo.)
Vana 又是「樹林」又是「欲望(叢林)」,第一句看似「要砍斷樹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樹」,又似「要砍斷欲望(叢林)而不是只砍一棵樹」;第二句看似「樹林會令人產生怖畏」,又似「欲望(叢林)會令人產生怖畏」;第三、四兩句聲音聽起來像似「砍斷了樹林與樹叢,就成了沒有樹林」的直白,其實是說「斷盡了欲望叢林之後,就達到涅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