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Chen Jian 的留言:
慈濟大學 林建德教授 的不同觀點:「輪迴觀念並非重要」,雖然我不太認同,但也謝謝林教授的另一觀點。
林教授文章的摘要:
...因為早在佛出世前古代婆羅門教已有輪迴思想,因此輪迴並非成為佛陀信仰者的必要條件,佛陀只是尊重傳統、尊重既有舊說,另闢蹊徑開示修行與解脫之道。
... 換言之,佛陀不是要人「信輪迴」,而是要人「斷煩惱」...
邱陽創巴(Chögyam Trungpa)仁波切即表示「六道」是我們心識的投射,「六道」密切關乎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當我們貪瞋痴等各種煩惱習氣顯現時,我們即在不同的生死界域中輪迴流轉著。近來不少學者也指出相同看法,包括 Kenneth K. Inada、Rupert Gethin、Peter Harvey等人,認為是藉由「譬喻」的手法,以更具象的方式來展示業力的觀念及真實性,可說是宗教語言的特殊運用,以助於實現道德教化的目的。...
...輪迴與業力的關係,在佛教中業力是確定的,輪迴或僅是業力的輔助說明...
林教授原文: (http://www.yinshun-edu.org.tw/en/node/22021)
這兩篇文章似乎可做對話,
貼上菩提比丘長老的回應:
... 然而,對輪迴教說不予重視,把佛法全義解釋為藉提升自我覺察以緩解精神痛苦,便使它失去了那些更寬廣的視點,佛法有賴於後者才得以保持完整的廣度與深度。那樣做的嚴重危險是,最終把佛法縮減至無異於一門複雜而古老的人道主義心理療法。
...
對輪迴原理的充分認識,將會提供全景視野,我們得以在更廣闊的背景與全副的關係網絡下審視人生。這將促使我們加快在這條道路上的步伐,也將為我們揭示修持目標的深遠意義,即心智最終從苦中解脱時輪迴的終止。
----------
原貼文〈長老菩提比丘:佛法可以不提輪迴嗎?〉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968.html)
----------
非常感謝老師會後的討論與此篇文章,小弟認為,這真的是正見增上,何以故?因為佛教內、甚至是應用佛教的正念療法或者是小弟學習的榮格,都有跟佛教相近處,但要能夠真實分辨出佛法的殊勝,以及扎實的以佛教正見為判斷基準,並不容易!!!!!
我有這種感想。
==========
Dear Chen Jian,
林教授的此篇貼文引述了別人觀點,不容易判斷他本人的主張,我只好假設以下兩點是他的見解:
三、佛法的重點未必在於爭執輪迴存在與否,而在於接受這樣的觀念,如何對人心產生教化或引導功能,不管是道德或解脫上的教化或引導。
四、輪迴其一在於解說生命的相續,人死後不是一了百了,而以不同形象、不同方式存在著,否則易落入某種「斷見」;至於如何的流轉和相續(成某一特定有情眾生),則未必可輕易判定。
--------
我整理出以下的幾種看法:
1. 輪迴不是佛陀首創,相信有輪迴不一定就是信奉佛教。
2. 「輪迴」這樣的觀念不重要,佛陀只是尊重傳統來作道德或解脫上的教化。
3. 「輪迴」的教導很重要,是佛教體系不可缺的一環,不應該把它當作一門「心理治療」。
你的主張是這三種的哪一種?
-----------
1. 建議你暫時建立兩個平行系統,一是阿含、尼柯耶系統,一是榮格系統。等兩個系統分別建立得稍為有規模之後,再嘗試著用甲系統去看乙系統,或者輪流觀察。你目前情況,我感覺起來像是你到了歐洲,去了柏林覺得柏林很像台南,到了米蘭,又覺得米蘭很像三重。這樣子是沒辦法認識歐洲的。
2. 面對菩提比丘與林建德的文章,首先是找阿含、尼柯耶之中,相關的經文怎麼說?說的次數有幾次?經典裡出現過 「Samsara 輪迴」這個字嗎?再回來看兩家的主張合不合理?有沒有低估或太過誇張的地方?
3. 至於佛教「輪迴」與《吠陀》、《奧義書》或耆那教的「輪迴思想」,哪些是相同點?哪些是差異點?這是目前台灣學術界最欠缺的地方,我對此毫無概念,所知不多,無法插嘴。
======
Dear Chen Jian , 林建德教授的第二項有一些語病。「二、輪迴與苦痛的關係,苦痛是真實的,輪迴或可說是苦痛的代名詞;」英文已經少用 suffering 來翻譯 dhukkha, 漢譯也應該避免用「苦痛」來翻譯 dhukkha,依照「阿含、尼柯耶」教義,「苦痛」是苦,「歡樂、幸福」是苦,「不痛不樂」也仍然是苦。
Yifertw
========
來自 Heaven Chou 的留言:
如果沒有輪迴,生、死之苦也就沒什麼苦了,人人都是不受後有,那佛法的教導有沒什麼特別了。
-------
來自 Chen Jian 的留言:
忍者兄這個點,也很到位,從反面講,那這樣其實諮商就好,幹嘛需要佛法,只需要當下平靜的話,這樣去切,更深刻一點。
---------
來自 Heaven Chou 的留言:
如果沒有輪迴,連成佛都變的不可能了.... 有可能啦,只是不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是剛好出生那一世就成佛了。
話說回來,成佛也沒有那麼珍貴了,人死一了百了,何必學佛呢?
-------
來自 Chen Jian 的留言:
所以這個,有時佛教學者圈的意見,如果有所疑義,不管是什麼頭銜,仁波切還是教授等等,真的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一下。
「輪迴」意思其實這樣去想,更深了,壞的沉淪,好的累積,真是越來越深刻^^
-------
來自 羅雜華 的留言:
這樣說的話,否定輪迴,其實就是斷見,只是採用了另一種現代知識化的解釋了!
---------
來自 Heaven Chou 的留言:
剛又看了一下原文:
========
近來西方學界對於輪迴有不少論辯,認為輪迴不是佛陀特見,因為早在佛出世前古代婆羅門教已有輪迴思想,因此輪迴並非成為佛陀信仰者的必要條件,佛陀只是尊重傳統、尊重既有舊說,另闢蹊徑開示修行與解脫之道。
換言之,佛陀不是要人「信輪迴」,而是要人「斷煩惱」;亦即,相對於「輪迴」,他更著眼於「煩惱」,及其相關之「解脫」問題。
=========
1. 印度的傳統有相信輪迴, 也有不信輪迴的. 很難用一句尊重傳統來表示.
2. "煩惱" 也不是佛陀特見, 所以如何能說 "佛陀不是要人「信輪迴」,而是要人「斷煩惱」"? 這個邏輯也是大有問題。
======
〈再談業與輪迴〉 林建德教授 (https://mind-breath.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75.html)
2017.6.23 Fri.
再談業與輪迴
業與輪迴都是佛教重要觀念,然而這兩者不是佛陀所獨創,而是古婆羅門教傳統以來(如《梵書》、《奧義書》等)已然存在的,只不過意義理解不一。
佛教理解的「業」不是宿命論式的,不會為「種姓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背書或撐腰,相反的卻要打破這樣不公不義的制度,如把「業」的概念緊扣著「緣起」下作解,也認為「緣起」的業報觀,不需預設一輪迴主體(即阿特曼atman),而力主「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之說。
同樣的,佛教所認定的輪迴也有所不同。古婆羅門教的輪迴說,一如神教信仰之天堂、地獄說一樣,帶有一定「勸信」的目的,著重於神秘、威嚇等向度,甚至含有愚民、盲信成份。但淺見認為,佛教的輪迴說重於「理性的教化」,重點放在道德教說,其目的是為轉化心性及改變行為(「業」),而不是一昧威脅利誘以迫使「入信」。
如此,佛教雖承認業與輪迴,但佛弟子當析辨佛教的業說、輪迴觀與婆羅門教(現稱作印度教)暨神教的不同,否則似難以掌握到佛陀的原初洞見。
毋庸置疑的,業與輪迴亦是佛陀所教說的,業是對善惡的肯認,否定業的存在即是否定善惡存在,而容易陷入虛無主義或無因無果論等;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承認這世間「有善有惡」,某種意義而言已是肯定業的真實性。
相對於業是對於「善惡」的肯認,輪迴則是對「善惡有報」的肯認;亦即世上「有善有惡」,而我們必須「行善避惡」,這「行善避惡」的背後已然預設、接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只不過究竟是怎麼樣「報」的形式則難知難測,或容有不同理解可能(如六道、五道之輪迴說等)。如此,業相對而言少有爭議,較容易引發議論在於輪迴的觀念。
佛法具宗教性但卻不迷信,既不能「不談」輪迴,也不能「太談」輪迴。不能「不談」輪迴,否則了生脫死,終止生死流轉將失去意義,佛教的終極性亦無法彰顯,而容易落入唯物論、科學主義的巢臼。然而,也不能「太談」輪迴,因為過於神秘式的想像,以及「無記」的玄談空談,不只無助於解脫,同時也與神教的信仰模式無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