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台語和周長楫(2007)《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的差別

P1120899
中國學者周長楫2007年出版的《閩南方言大詞典》與《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為包括「廈門、泉州、漳州三地的閩南方言」的詞彙。這本書的編輯,自然就不會把《日臺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採集的詞彙,或當今的台語詞彙編入。
如本版所討論的〈台語事典〉相關詞語就不會出現在此書中: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0.html
周長楫書中的主要缺點有四:「正字、標音、詞彙、歷史」。我現在先談最後一項,其他三項在各個詞條中說明。第四項「歷史」:「周書」讓人有一個感覺,他到了一個蠻荒地方,他開闢草萊地完成第一部閩南字典,所以,他的「解釋、拼音、用字」都是「首創的、第一次的」文字紀錄,他不用追尋古音,不用考察前人的採集,不用追溯此音的源頭用字,只是獨力(獨立)地完成第一部閩南方言的詞典(這個狀況和外國傳教士甘為霖1913獨立完成《廈門音新字典》一樣)。
依照版主的標準,未收「廍」字的「台語字典」就算是有「缺陷」。「周書」不算「台語字典」,自然就不收這個「廍」字了。
「廍」是台灣常見的地名,「台羅拼音」為「phoo7」,不懂「台羅拼音」的人可以把「腳步」的「步」,「ㄅ」的音改讀成「ㄆ」就可(與「帳簿」的「簿」字的台語讀音相同)。「廍」意指「搾甘蔗汁來熬蔗糖的地方」,一般稱為「糖廍」或「蔗廍」,有少數地方稱為「草廍」,是因為這個地方大部分是草寮的緣故。
《說文解字》與《康熙字典》都沒收這個字。
《教育部重修國語詞典修訂版》也沒收這個字。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典》沒收這個字: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漢典》收了這個字,可是意思不一樣: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BZdic8D.htm

從「台語的觀點來看」,書中與「台語」不合符節的敘述不少,因為這是「閩南語」嘛!就不用考量「台語」的特殊用法。
351頁,「赤 tshiah7 (1)泛指紅色。(2)裸露:赤身露體。(3)窮:他家真赤。(4)脂肪少的肉:赤肉。(5)煎炸的東西,夠火候而呈現棕色的狀態:麵粉餅煎甲真赤。(6)兇悍、潑辣的女性。
(2),(3),(4)可以合併成「空無而沒有其他東西的」。赤手空拳:是只有手無其他物,就是空手。赤足:就是空腳,沒穿鞋襪。赤肉:就是只有肉而無油、筋、骨,就是瘦肉。(台語又稱「精肉 tsiann1-bak」)。赤貧:就是窮到只有家人,沒有其他用具。漢文為「家徒四壁」。(散赤 san3-tshiah,有些地方已經成為 san3-tsiah)。「(3)他家真赤」,台語沒有這種說法,台語只說「散赤 san3-tshiah」。「麵粉餅煎甲真赤」台語沒有「麵粉餅」這種說法,版主吃過台灣南北,生冷不忌、五毒不侵,也不知道「麵粉餅」是圓的還是扁的。台語有「我菜頭粿要煎較赤咧 ua2-tsai3-thau5-kue2-beh-tsien1-khak-tshiah-le」。
《坐禪三昧經》卷1:「當觀赤骨人」(CBETA, T15, no. 614, p. 272, a10)。
「赤骨人」是只有骨、沒有肉的人。
台語有一句「赤牛仔」,這是指「紅牛」,漢字寫作「黃牛」。「赤膽忠心」,這裡的赤是「紅色」,而有「赤誠的」、「盡忠的」之意。
355頁,「煞 suah7 (3)抑制、制止:食酸梅湯會煞喙焦」。
早期台灣不喝酸梅湯,(好像只有台北市衡陽路公園號賣「正宗北平酸梅湯」)台語說「止嘴焦 tsi2-tshueh-ta1」而不是「煞喙焦」。台語有「sua2-tshueh」,「瓜子越吃越 sua2-tshueh」,這不是抑制的意思,而是「吃東西吃得欲罷不能」的意思,「kue1-tsi2-lu2-tsiak-lu-sua2-tshueh」。「續嘴 sua7-tshueh」,與「順續 sun7-sua7」有關,一部分地方讀作「sin7-sua7」,這是不可以寫成「煞」的。版主在2011.6.1 承 RL 兄借我此書,尚未看完全書。不過略為翻了一下,似乎「周書」未收與「續 sua7」有關的詞彙。
khi1,9頁,「(危*欠),傾斜」。
其實可以不用此怪字、僻字:「(危*欠)」,此字義為「疲倦」。可以用「欹」字,《玉篇》有收此字,《荀子˙宥坐》:「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歐陽修〈木蘭花〉「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khit,312頁,「乞(1)向人討物、求物。(2)[介詞],相當於「被」。乞互人笑甲喙齒落掉了牙。」
就第一個字義來說,台語只用「乞丐、乞丐婆」,其他不用「乞」字,台語用「分 pun1」字。向人乞討東西,「khi3-ka7-lang5-pun1-tsit-kua2-a-tsui2-lai5-lim 去向人家要一些水來喝。」
跟別人領養來的小孩,不像「周書」中說「乞的 khit7-e」,而是說「分來的 pun1-lai1-eh」、「ka7-lang5-pun1-lai1-eh」。
就第二個字義來說,「被動語態」是在「予」字,而不是「乞」字,「乞互人笑甲喙齒落掉了牙」這一句台語應該寫作「去給(予)人笑介嘴齒落了了」。
niu2-6,290頁,「娘妳(niu2-6 le3),舊背稱母親」。
版主在比較鄉村的地方,還聽過這一叫法,可以當面稱母親為「娘嬭」,不用背地裡叫。不過,「周書」的標音與用字都不妥當,應該是「娘嬭」,《廣雅疏證》卷六下,釋親:「嬭,母也」。《龍龕手鑑》「嬭,奴買反,乳也。」「奴買反」的標音就是「ne2」,不過,彰化的讀音是「niunn5-le2」,已經有走音的現象。
不久之前,版主還在讀國民小學一年級時,同班的同學有這樣粗俗而作謔的「兒童念歌」: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7907.html
一的一枝花,
二的無郎葩,
三的騎白馬,
四的死娘嬭,
五的五將軍,
六的亂紛紛……
在這之外,「周書」還有許多差異可以寫。

1 則留言:

yk.wong 提到...

止嘴焦=止焦=止口渴.煞喙指味道可口,吃得欲罷不能.煞喙尾,是留下好的東西最後才吃.煞焦=止焦.煞喙焦就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