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介紹「台語的特質」時,有人問:「漢字有一個字讀兩個音或兩個字讀一個音嗎?」
我們先介紹一個字讀兩個音,如上圖的字「翌日」,甲骨文字是寫了一個聲符「翼」說明這個字的讀音,然後用「立、日」,表示時間是「下一次太陽升起時」,不知道是「古文字」轉寫成「篆書」,還是「篆書」轉寫成「古文字」時,聲符「翼」轉寫成「羽」,這在《說文解字》的術語叫作「省聲」,意思是書寫時將「聲符」簡化了。
我們不知道當時讀「翌日」這一個「字」是讀成「單一音節」還是「兩個音節」,如果是「兩個音節」的話,這就是一個字讀兩個音節的例子。
在周原的甲骨文字有一個字,是「文」這個字在中央的空洞畫了一個心,「甲骨學」的專家認為是這一個「字」是「文王」,同樣地,這一個「字」是讀成「單一音節」還是「兩個音節」沒有人知道,如果是「兩個音節」的話,這就是一個字讀兩個音節的例子。版主以預報氣象的準確度來猜測,這一個「字」(「文王」)可能在後代被寫作「寧」字。
在甲骨文字有一個字是「祖庚」,這一個字很有可能是讀作「兩個音節」的。
在上圖的字「五千」,單獨的「五」和「千」各是一個音節,所以這個代表五千的「字」很有可能是讀作「兩個音節」的。
那麼,有沒有兩個字讀成一個音節?古時候筆是讀成「不律」,現在沒人再寫作「不律」或讀作「不律」,這樣算不算「兩字讀成一個音節」?「不可」讀成「ㄆㄛˇ」,最後寫作「叵」,這樣算不算「兩字讀成一個音節」?台灣有人耍帥、裝可愛,將「這樣子」寫成和讀成「醬子」,這樣算不算「兩字讀成一個音節」?台語「出來講」,有人耍帥、裝可愛,將「出來講」寫成和讀成「踹共」,這樣算不算「兩字讀成一個音節」?
台語的另一特性是有些字沒有母音,「沒有母音」算不算「一個音節」?還是該算作「半個音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