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
你提及想閱讀夏丏尊的《本生經》譯本。我以為,就古印度傳說及文學欣賞,《本生經》是一種讀本,就佛教的理解來說,《本生經》不是個合適的理解方式,我不會建議朋友閱讀《本生經》。
《本生經》的古漢譯為《生經》西晉竺法護譯(CBETA, T03, no. 154, p. 70, a16),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CBETA, T03, no. 152, p. 1, a7),近代有郭良鋆的《本生故事精選》,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佛光出版社,1987)。我不認為夏丏尊的譯本是個合適的譯本(除非有文獻學的目的,則是另當別論)。
基本上,《本生經》只是偈頌,存於巴利文獻,巴利與漢譯都有以此形態所作的「註解」,這是類似《韓詩外傳》的註解,引一段故事來顯示偈頌的意思,這段故事,有時候是史實,有時僅僅是「當不得真」的故事。這樣的解釋有時很得體,有時是荒腔走板、離經叛道,慘不忍睹。歐美學者認為是註釋者將聽者(也就是在印度的佛教信徒)熟悉的民間故事改寫成「佛教故事」。
不幸的是,《本生經》沒有漢譯,《本生經》的註解倒是以「經」的高度傳了下來,(這可能是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中亞與西域佛教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漢譯造成的),這樣的問題就像把《伊索寓言》當成歷史,相信《封神榜》、《三國演義》、《西遊記》,而不知道「商周史」有《史記》、《竹書紀年》、甲骨文獻,三國史有陳壽的正史《三國志》,《西遊記》有唐玄奘親傳的《大唐西域記》一樣,造成的影響是在混亂與汙衊之間。
除非,你只是單純的文學欣賞,否則,想理解佛教、親近佛教似乎不適宜從本生故事開始。很不幸地,在台灣,不管是在幼教或是小學生親近佛教的課程,他們都得先接受這些所謂的「佛教故事」的沾染,也沒有人在意「這是不是合適的佛教故事」。
Yifertw 2010.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