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台語標音的解說


「打馬字」羅馬標音台語

版主按語:如果翁勝峰教授的敘述是正確的:「宋澤萊才若有所悟,他在教育部做錯了一個表決」,那麼翁勝峰與宋澤萊都對標音不夠了解,他們可能會傾向使用陳冠學或周長楫的標音方式。
要將讀音標成國中生所理解的「p 讀成 ㄆ」、「t 讀成 ㄊ」的方式,就好像到了德國要德國人「將 v 讀成 [v]不要讀作[f],將 w 讀成 [w]不要讀作[v],將 au 讀成 [o]不要讀作[au]一樣。如果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多語言的「語言國際觀」,應該盡早讓學生了解「輕唇音」、「重唇音」的差別,不要讓他們把所有外國人都當成美國人。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4/today-o7.htm
從《艋舺》談台語文爭議
◎ 翁聖峰
近日因蔣為文教授嗆作家黃春明的演講、質疑陳芳明教授的說法,使得台語文爭議再起。這些爭議所涉及的問題頗多,本文焦點集中在HoLo台語的拼音。去年上映的電影《艋舺》,所使用的英文拼音為Monga,與二○○六年教育部公告的台羅拼音Bang-kah差異甚大,電影海報僅出現Monga,完全看不到Bang-kah。同樣地,去年王彩樺大紅的台語歌曲〈保庇〉,官方MV使用的拼音是較接近英文的BoBee,而非台羅拼音po-pi。
這不禁令人質疑,HoLo台語拼音官方已公佈多年,為何在社會上仍然不普遍?並且成為推展的反對原因。二○○六年強勢主導通過的台羅拼音,作家宋澤萊時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也曾予以支持,會後他將結果告訴國中的學生說:「有人認為p這個聲母不唸成ㄆ,而要唸成ㄅ,你們認為如何?」學生回答說:「那個人一定是瘋子!」說完,他們哄堂大笑,並追問:「那麼,t這個聲母唸成ㄉ你們同意嗎?」他們又大聲糾正宋澤萊的錯誤說:「不同意,應該要唸ㄊ!」這時,宋澤萊才若有所悟,他在教育部做錯了一個表決。通過的「台羅音標」是這麼違背學生的認知來規定的,它又將k這個聲母唸成ㄍ,th唸成ㄊ,完全背離當前學生的認知。
筆者二○○五年曾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當年支持台灣通用拼音與台灣羅馬拼音的委員不相上下,支持台灣通用拼音的委員強調國小HoLo台語的教學應考量與英語拼音習慣的接軌,並斟酌與客家台語、台灣華語、原住民語拼音的相通,如此才能減低學生的負擔,特別在國小每週僅有一節的母語課,學習成效是要事半功倍?還是要事倍功半?只可惜二○○ 六年的強勢主導,排除了支持與英語拼音接軌的台灣通用拼音,這或許是今日台語文爭議不可不重新檢討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5/today-o12.htm
回應「從《艋舺》談台語文爭議」
◎ 大加臘
週二翁聖峰教授投書,一席對「台語羅馬字」的評論,以及文中所引部分人士的看法,固然是出於善意及一番好心,希望台語文書寫能順利推行,不過,教育部公佈的「台語羅馬字」之所以有目前的設計,其背後自有其嚴謹的考慮及原因,文中引述宋澤萊面詢一群國中生的意見,並用以做為反對的主要理由,這未免也太抬舉國中生了!
以下簡短回答為什麼「台語羅馬字」的「p」發音近似注音符號的「ㄅ」,「t」的發音近似注意符號的「ㄉ」:因為台語的子音系統是「清音送氣」、「清音不送氣」及「濁音」三元對立,比起二元對立的華語要複雜,所以注音符號無法清楚表述,造成對應上的錯位;再來,又為什麼這發音感覺起來,和一般人對英語的印象不同,因為英語的子音在音素層面上「不分送氣與不送氣」,所以,用英語的子音發音來想台語,也會造成錯位及誤解!
最諷刺的是,創立及修訂台語羅馬字的Robert Morrison (馬禮遜)以及 John Van Nest Talmage (打馬字)等人,不是英國人就是美國人,他們為台語設計的系統為什麼和台灣一些人對英文發音的直覺不同?難道,他們的英語程度,會比台灣的國中生還差?
(作者為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