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為何不能稱「台語」?

386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6/today-o4.htm

「台灣國」語

◎ 廖輝煌

台灣多數人所說的語言雖源自閩南,但眾所皆知的都稱做「台語」,「台語」一詞為專有名詞,它不是「台灣語言」的簡稱。無人會反對客語、華語、原住民語等皆屬「台灣語言」,文獻自百多年前即稱台灣有一族群使用「台語」。

誠如「台南」並非「台灣南部」的簡稱,「高雄」雖也在「台灣南部」,但「高雄」不能說:「我也是『台南』」。魚歸魚,蝦歸蝦,雖然牠們都是海產。

台南也好,高雄也罷,並未因此而失去它是「台灣」的一份子。說客家語也好,說原住民語也罷,並不因未稱「台語」而因此失去他是「台灣人」的身分。

我們應該說:「台灣語言」包括在台灣使用的主要族群語言如:客語、台灣華語、原住民語、台語。事實上「台語」與「福建閩南語」已分支四百年,也產生在地化的質變,「台語」已不再是「閩南語」了。

(作者為國小教師)

◎ 言真

為何所謂的「Ho-loh台灣話」不可稱為「台語」?這種語言本來就是台灣最多人使用、可代表台灣的「一種」語言,如果這樣還不可稱為「台語」,那麼也應該反對像「日語」、「英語」、「美語」等名詞的存在,因為日本也有「東京日本話」、「關西日本話」,甚至北海道、沖繩當然也都有其地方性「日本話」,難道以這樣的理由,就可以反對最能代表日本、最多人使用的日本話叫做「日語」嗎?

我建議各族朋友們更須「有容」,不要容不下「台語」這一名詞和它所能代表台灣的語言這一事實。不錯,「客台語」、「原住台語」、「新住台語」…等等都屬於「台灣的語言」,但不必爭用或排斥「台語」這一名詞,因為「台語」當然本該指在台灣最多人使用,自然也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語言;否則,英國有「英語」、美國有「美語」、日本有「日語」,而台灣卻不可有「台語」,這不是很奇怪嗎?

(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

歷來都是稱此一語言為台語:

1.《台日大辭典》,1931年出版,日‧小川尚義主編;2004年王順隆新編註解。

2.《日臺大辭典》,1907年出版,日‧小川尚義主編;2007年王順隆新編註解。

甘為霖

3.《廈門音新字典》,1913年出版(?)。台南市‧新樓書局。

連雅堂

4. 《雅言》,1972年出版(?)。台北‧台灣銀行研究室。

5. 《台灣語典》,1987年初版,台北‧金楓出版社。

王育德

6. 《台灣語常用語彙》,2002年出版,台南‧王育德編,《王育德全集》共15冊。前衛出版社。

7. 《台灣語研究卷》,2002年出版,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8. 《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1992年出版,台南,前衛出版社。

9. 台灣方言之旅》,1992年出版,台南,前衛出版社。

陳冠學

10. 《台語之古老與古典》,1981年初版,台南,第一出版社‧

11. 《高階標準台語字典》,2007年初版,前衛出版社。

賴和

12. 《賴和全集》共5冊。前衛出版社。

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 編

13. 《台語這條路》,1995年2月初版,台笠出版社。

14. 《台語學生》,第十九期,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

魏南安

15. 《臺語大字典》,1992年,自立晚報出版。

陳寶興

16. 《十五音臺語音標》,2002年,自費出版。

台文戰線

17. 《台文戰線》,第9號,2008年1月,台文戰線雜誌社。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7/today-o3.htm

母語 精神的故鄉

◎ 簡文通

許多人認為提倡台灣母語是台語的沙文主義,其實南社提倡客語的認真自信值得肯定。全台灣高雄是唯一考國中、國小校長要以台灣母語即席演講三分鐘,客家人可以選客語;原住民可以用原住民語應考,並不以台語做限制。

高雄的「台灣母語日」訪視連續實施七年,成果不如理想,成績則是全國所有縣市第一。其中前金幼稚園,全園學生全部都會日常的客家生活問候語。高雄的莊敬國小,父母中的一人是客家人者佔全校的六分之一,但「台灣母語」課程選修客語的佔全校的四分之一,成果相信令客家人告慰。實際上,高雄的「台灣母語日」訪視,訪視委員都有約束,如果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三語並重的都會加分,獨尊台語的成績反而不利,絕不是中國媒體批評的台語沙文主義,那不合事實。

高雄市政府去年從上萬首「台語古詩詞」中選出十餘首編撰成冊,並以台語歌仔戲吟唱製成CD。目前在高雄市政府客委會支持下正在做客家山歌、平板、山歌子的吟唱製成之日,希望客家鄉親可以分享。

南社副秘書長蔣為文副教授不是台語沙文主義者,南社永不放棄的是擺脫中國殖民教育,重建台灣本體教育的精神史,讓台灣子弟有能力回到精神的故鄉。

(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