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語觀音」; 道教系統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白衣觀音」就是其一顯現,傳說中祂是掌管生育和送子的女神,所以又被稱為「送子娘娘」。(台南市民族路武廟)。
明朝陳洪綬(1598-1652)「送子觀音圖」
======================
〈唐後景教滅絕說質疑〉
(作者: 王媛媛,原文來自 《文史》2010年第1輯)
以下引自《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http://www.xjass.com/ls/content/2010-10/12/content_169079.htm
〈唐後景教滅絕說質疑〉
第四節:唐後江南景教之遺痕
宋代江南地區出現的「白衣觀音」是否也與景教有關,似值得進一步思索。《中吳紀聞》云:
「慧感夫人,舊謂之聖姑,或以為大士化身,靈異甚著。祝安上通守是邦,事之尤謹,每有水旱,唯安上禱祈立驗。後以剡薦就除台守,既至錢唐,詰旦,欲渡江,夢一白衣婦人告之曰:『來日有風濤之險。』既覺,頗異之,卒不渡。至午,颶風倏起,果覆舟數十,獨安上得免。」(72)
《嘉禾百詠》記嘉興一郡之山川古跡,其中亦涉及一位著白衣的觀音:
「唐咸通間,郡中有木在水際,人遇淨則浮,逢膻則沉。人知其異,取鐫觀音像,才畢,而目手指皆有光彩。人稱木紋觀音,又作目紋。初在五臺院,後以兵火移精嚴寺東院。紹興十一年,邦人禱賜,重新其宇。先是郡守曾侯曾夢白衣人曰:『我當此方致雨,奈面目不淨,三十里無所見,不能與衆聖會。』明日詰之,果匠者用雞子牛膠粉故爾,遂改新之,乃應。」 (73)
鄧之誠先生認爲以上兩條記載中的「聖姑」、「衆聖」,「非佛教所宜有,故世有疑為聖瑪麗亞者,謂景教經禁後,尚傳於民間也」。(74)「聖姑」一名,多為秘密會社領導者的自稱,或民間祠神的名號 (75)。此「白衣觀音」很可能有別於正統佛教,其間或許混雜了其他宗教成分。由於材料有限,這其他的成分是否就是景教,目前無法確認。但宋代中國的東南地區存在景教團却並非全無可能。
近期,日本甲州市棲雲禪寺收藏的一幅中國絹畫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該畫佛味十足,數百年來一直被日本當地佛教徒視為虛空藏菩薩來供奉。但神靈左掌上托着的一個四臂等長的金色十字架,顯見異於佛教。有學者認為它是一幅元代景教畫像(76),也有觀點認為它是12-13世紀中國東南明教會的夷數(即耶穌)畫像(77)。筆者以爲,畫中十字架更可能屬於基督教範疇(78)。這幅繪於元或元以前的畫像表明,宋代東南地區可能活躍著一個佛化的景教團體。
當然,由於宋代民間信仰種類繁雜、淫祠叢生,它們與正統佛道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援引和借用更是裹纏不清。所以,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以爲凡號「白衣觀音」者概與景教有關。觀音源自佛教,其在華的「俗神化」過程於唐五代出現了急遽的轉變,而「白衣觀音」信仰形成於宋初,在中土流傳最廣(79)。既然這一信仰曾盛行一時、流播甚廣,匯流其中的他種宗教成分,或民間世俗化因子當更爲龐雜,若要辨清「白衣觀音」信仰內可能暗雜的景教色彩,尤須謹慎。
除宋江南地區的「白衣觀音」外,《遼史》中也記載了一尊與之同名的神靈:
「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80)
就該條記載,馮家昇先生也懷疑:「白衣觀音,前代所未見,據說知則始自遼,非天主教之聖母歟?惟證據猶嫌不足,僅此不敢武斷遼人之必信基督教也。」(81)因《遼史》記載簡短,未言及白衣觀音的儀相或屬性,除上述馮氏的猜測外,王小甫先生曾認為它可能與摩尼教有關(82)。此外,佛教密宗也奉白衣觀音,它是密宗三十三觀音之第六尊(83),其名已見於唐代菩提流志和一行譯釋的密教經典中(84)。且唐宋遼金時期,觀音造像的一個最大突破就是出現了一批密教造像(85)。劉浦江先生就將上述移像建廟一事目為遼代佛教政策發生轉折的標志,此後,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始為契丹族所接受,並漸漸流行開來(86)。
雖然我們無法斷言,遼代白衣觀音究竟屬於正統佛教的神靈體系,還是混入了異宗教因子的信仰範疇,但觀前輩學者均將「白衣觀音」疑作基督教聖母,這種不謀而合未必是在捕風捉影。何況,出現「白衣觀音」 的宋之江南和遼之幽州地區都有其他景教遺痕可尋,該尊神靈或可作為追蹤唐元之間景教身影的一個著眼點。
===========================
(72)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慧感夫人」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3—84頁。
(73)張堯同《嘉禾百詠》「木紋觀音」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五别集類,第1186册,第780—781頁。
(74)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之「骨董續記」卷二,中華書局,2008年,第353—354頁,特别見第354頁。
(75)如宋?州太平縣「有叢祠號聖姑者,惡少爲朋以祭,至數百人,或爭豪校氣至殺傷」(見《范忠宣集》卷一四《朝請大夫陳公墓誌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三别集類,第1104册,第689 頁);又如「吳興郡界首有洞庭山,山中聖姑祠廟在焉。吳志曰:『姑姓李氏,有道術,能履水行。其夫怒而殺之。自死至今,向七百歲,而顏貌如生,儼然側臥。……』」(詳見《太平廣記》卷二九三「聖姑」條,中華書局,1961年,第2333頁)。
(76)詳參泉武夫《景教聖像の可能性——棲雲寺藏傳虚空藏畫像について》,《國華》第1330號,2006年,第7—17頁。
(77)詳見 Z. Gulácsi, "A Manichaean ‘Portrait of the Buddha Jesus'(Yishu Fo Zheng). Identifying a 13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Collection of Seiun-ji Zen Temple, Near Kofu, Japan", Artibus Asiae, forthcoming。中文本見拙譯《一幅宋代摩尼教〈夷數佛幀〉》,《藝術史研究》第10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9—189頁。
(78)王媛媛《中國東南摩尼教使用十字架符號質疑》,“中西交通與文明網絡學術研討會”(廣州,2008年6月21-22日)會議論文。
(79)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1、299頁。
(80)《遼史》卷三七、卷四九,中華書局,1974年,第446、835頁。
(81)馮家昇《契丹祀天之俗與其宗教神話風俗之關係》(原刊《史學年報》第1卷第4期,1932年),《馮家昇論著輯粹》,第681頁注釋1。
(82)王小甫認為契丹人有尚白的傳統,而這種傳統至少從阿保機時代起已經受到了摩尼教習俗的熏染。詳見《契丹建國與回鶻文化》,《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第196頁。
(83)慈怡編著《佛光大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514頁下、2084頁上—下。
(84)「白衣觀世音母菩薩,顏貌熙怡,左手執蓮,右手仰伸臍下(或髀上)」(見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八、卷九、卷三○,《大正藏》(20)密教部三,第269頁上,270頁上、中,394頁上);一行《大日經疏》中對白衣觀音的描寫:「大日右方置大精進觀世自在者。即是蓮華部主。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行。故名菩薩。……觀自在身色。如净月或如商佉。即是上妙螺貝。或如軍那花。其花出西方亦甚鮮白。當總此三譬。言其光鮮潤徹白中之上也。」(參《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五,《大正藏》(39)經疏部七,第632頁上);又,白衣觀音「以蓮花鬘莊嚴身,用寶繒角絡被。右手持真多摩尼寶,左手施願,坐蓮花上。此是一切蓮花族母」(詳參《頂輪王大曼荼羅灌頂儀軌》,《大正藏》(19)密教部二,第328頁上)。
(85)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學苑出版社,2000年,第202頁。
(86)劉浦江《遼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會影響》,《遼金史論》,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05頁。
==================================
-
GuoBing 2011年6月14日下午6:14 提到...
-
在閱讀學長轉貼的「明教與牟尼教」一文中見到作者提了一下泗州文佛,腦中也想起日前曾讀過的文章也提及泗州大聖僧伽和尚與白衣大士之間的關連,然後又google了一下,出現了些有趣的關聯。
-
蔡相煇在他的僧伽信仰考據文的小結與結語這麼說:
「故僧伽所奉祀的觀音應為十二面白衣觀音,《普照國師傳》〈櫽括禮讚文〉遂謂僧伽為『白衣之開山』」。 -
總之,僧伽信仰與華嚴宗、摩尼教在文獻上暗合之處不少,這種現象或可解釋為華嚴宗、摩尼教在中亞停留時曾經互相交會影響,而僧伽及其在華開創的普照王、白衣大士信仰與摩尼教的關係更為密切。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10/1/H1403.pdf -
===================================
-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2011年6月14日下午9:21 提到...
- 到唐朝求法的日本圓仁法師恰巧遇到了「唐武宗會昌滅佛」的事件,他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如此記載:
- 「(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下,令煞天下摩尼師。剃髮,令着袈裟,作沙門形而煞(殺)之。」
這樣的記載令人迷惑,牟尼教是留長髮穿白衣的:唐朝皇帝要殺他們,直接斬首示眾即可,為何要讓牟尼僧人剃髮、穿佛教袈裟(木蘭色)之後,才殺他們呢?為何要多費一層工夫呢?
3 則留言:
在閱讀學長轉貼的「明教與牟尼教」一文中見到作者提了一下泗州文佛,腦中也想起日前曾讀過的文章也提及泗州大聖僧伽和尚與白衣大士之間的關連,然後又google了一下,出現了些有趣的關聯。
蔡相煇在他的僧伽信仰考據文的小結與結語這麼說:
故僧伽所奉祀的觀音應為十二面白衣觀音,《普照國師傳》〈櫽括禮讚文〉遂謂僧伽為「白衣之開山」。
總之,僧伽信仰與華嚴宗、摩尼教在文獻上暗合之處不少,這種現象或可解釋為華嚴宗、摩尼教在中亞停留時曾經互相交會影響,而僧伽及其在華開創的普照王、白衣大士信仰與摩尼教的關係更為密切。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10/1/H1403.pdf
到唐朝求法的日本圓仁法師恰巧遇到了「唐武宗會昌滅佛」的事件,他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如此記載:
「(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下,令煞天下摩尼師。剃髮,令着袈裟,作沙門形而煞(殺)之。」
這樣的記載令人迷惑,牟尼教是留長髮穿白衣的:唐朝皇帝要殺他們,直接斬首示眾即可,為何要讓牟尼僧人剃髮、穿佛教袈裟(木蘭色)之後,才殺他們呢?為何要多費一層工夫呢?
續補近日閱讀的文獻:
1.蔡相煇的媽祖研究論文認為媽祖信仰與泗州大聖僧伽和尚有淵源,而早年媽祖信仰為臨濟宗僧侶在護持*1;
2.武后下令新譯《華嚴》時特別要僧伽和尚的弟子加入譯經行列,譯出《華嚴》之概念、用語與摩尼教相近*2;
3.敦煌寫本有《僧伽和尚經》*3,開頭自稱「大慈父」就是摩尼教明尊的另一稱謂,之後西去化胡(根本就抄《老子化胡經》),入滅後再東來泗州教化,還會跟彌勒佛大手牽小手救渡信仰他的信眾同上「寶船」(摩尼教也以寶船引領信眾重返明界),若不信者:
T85n2920_p1464a02(01)║當知此人宿世罪根身受惡報。
T85n2920_p1464a03(06)║或逢盜賊兵瘴而死。或被水火焚漂。
T85n2920_p1464a04(08)║或被時行惡病遭官落獄。不善眾生皆受無量苦惱。死入地獄。
T85n2920_p1464a05(01)║無有出期。萬劫不復人道。
只能說,民間信仰彼此間的交錯可真是超級龐雜啊~
*1: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215/2/06-%E8%94%A1%E7%9B%B8%E8%BC%9D(1).pdf
*2: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510/1/H1403.pdf
*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85/2920_001.htm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