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邊只剩下陳冠學的《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上册》一書尚未評斷,2007年由「前衛出版社」出版,也是我在台南市妙心寺的書籍流通處購買的。
版主對此書的評語有下列幾點:
1. 此書依照部首與筆劃排列,也就是「依漢字排台語」,這樣子有幾個缺點:A. 如果一個台語用詞,漢字未定,就不會出現在字典上。如「i kong2 hau1 siau5 他說謊」,使用字典的人查不到「hau1 siau5」B. 如果是源自「外來語或原住民語」的台語,漢字未定,就不會出現在字典上。使用字典的人查不到 「loo5 lai2 ba7螺絲起子」 與「pha1 tai2 故障,功能壞掉(源自原住民語 patay 死亡)」C. 使用字典的人,如果只聽到台語用詞,不知漢字,就無法依音查字,找出「詞義」,學會此字的用法。例如「thinn1 teng5 u7 jit tsiah ba3 hioh8 天上有一隻老鷹」、「tam3 moo5 tsoo2 su1 達摩祖師」,使用字典的人如果不知道「tam3 moo5」的漢字為「達摩」,就查不到此字(如果他知道,一百人有九十人就不用查字典了),而且他有極大可能查不到 ba3 hioh8 的字義。D. 這樣是「漢字台語對照字典」,「台語字典」是否應該如此製作,值得深思。畢竟有些漢字的台語讀音,台語用不到,而台語用得到的,一般「中文字典」又查不到。魏南安《台語大字典》就是鮮明的例子。例如《一切經音義》「轅槅(下音革,《釋名》云:『車軛也,所用軛牛領也』)。」(CBETA, T54, no. 2128, p. 464, a20)。我們讀不出「軛、槅」的台語讀音,但是台語日常用的「gu5 tann1 牛擔(牛軛)」,字典又查不到。又例如,本書392頁右欄四個字對字典使用者並無幫助。E. 《台語字典》應該用「台語」來查字典,如果以漢字來查字典,應該稱為《漢台字典》。
2. 此書「釋義」力求詳盡,與其他字典用三言兩語解釋「字義」,對字典使用者的幫助更大。此種體例可以參考。但是「字典」需「求詞條完備」、「釋義精準」、「用詞簡要」,陳冠學老師有時把「字典」當作筆談聊天,占去過大篇幅,與其如此,不如多編一些部首進入此書。
3. 書上有不少字,引用「甲骨文」解釋「字源」。版主認為,「甲骨文」為專業知識,必須接觸實物,深入研究。陳冠學老師既無法實際接觸商周甲骨,也未經常發表此類論文,大可不必在「台語字典」上切磋「甲骨文」的專業知識。如867頁「為」字,陳冠學老師解釋為「猿猴攀枝」(這可能是王筠的「錯誤的」解讀,學界已經不採用此一解說),甲骨學者解釋為「牽大象去做事」,差異頗大。
4. 書上常強安漢字,比如 38頁,右欄「亞」字最後三行,偏袒一邊(ann5 kui1 peng5),ann5 與「彎腰的『亞ann3』字」讀音有別,即使讀音相同,也不像「亞」字作「彎腰」解釋有《說文》的書證,「台語字典」選字不可以由作者主觀判定,應該有書證作「音義契合」的佐證。又如 441頁,右欄「忝」字,雖然「忝」有可能讀音近似 thiam2 ,但是「字義」與台語的「thiam2 疲累」不同。自古以來,訓詁是將「忝」字作「羞辱」解釋,並且引申為「謙詞」。書中強行分派台語 thiam2 為「忝」字,並且認為《說文》、段玉裁都錯了,當然前賢也會有錯誤,不過陳冠學老師「自出見解」,沒有書證,選字近乎自由心證,恐怕不宜如此創作「台語字典」。
5. 此書未參考《日台大辭典》,因此「詞條」也會遠少於此書。後書不引用、參考前書的成果,有一天這些寶貴的詞條會有人讀不懂,而浪費了前人苦心收集的成果。近代學術論文的一大要求,是必須引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現狀,然後再敘述此文、此書想要補充資料、改正誤謬、或創立新說之點。這樣才能積累知識,避免罔作虛工。
6. 書中對台語中的「外來成份」釋義失當。例如「偈 khe2, ki2」字,解釋為[和尚所作的詩],這樣的「標音」、「釋義」均不恰當。
《一切經音義》卷50:「伽他(梵語。此方常頌,或云『攝言』。諸聖人所作,莫問重頌字之多少,四句為頌者,皆名伽他。案西國數經之法,皆以三十二字為一伽他。或言『伽陁』,訛也。舊言『偈』者,亦伽他之訛也)。」(CBETA, T54, no. 2128, p. 640, b11-12)。
此字在漢末、三國時,翻譯為「結」,梵文為 gāthā.
宜改為「偈 gat」,此為翻譯自印度文字 gāthā, 原意為「詩頌」,泛稱佛教文獻中的詩頌為「偈」。
191頁右欄倒數三行,作為佛經中提到的「吉貝」應為「古貝」,並不妥當,吉貝、古貝、劫貝都出現在佛教經論中,似乎很難說那一個譯語才是較正確、較合理。
《一切經音義》卷26:「劫貝娑花(花同柳絮,可以為綿。詢問梵僧,白氈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476, a11)
《一切經音義》卷61:「撚劫貝綫(…撚劫貝綫者,撚劫貝草花絮以為織縷綫也。…)。」(CBETA, T54, no. 2128, p. 713, a11-12)
古譯為「劫貝」,對應梵文 kappa(或kyappa?),「劫貝娑花」對應梵文 kappaasa。
313頁左欄第四個字「娑」,應該收入「娑婆世界」。
7. 字典以「標音」、「正字」、「釋義」為主,版主不曾見過古今中外有何編者將自己的宗教價值判斷與審美觀點編入字典。如60頁右欄「佛」字,評貶佛教。115頁右欄「冶」字第三項批評化妝,都不是字典編者的常例。
8. 190頁右欄第四個字「吃」,191頁右欄第二個字「吉」,兩字讀音不同,卻同樣標為kiat ,此種標音並不合理。
9. 此書雖然貴重而龐大,詞條並不算多,似乎應稱為「高階標準台語簡明字典」。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1931年出版,這本書的編纂是日本台灣總督府的既定政策。收錄82869詞條,450萬餘字,例句46000餘句。其中有一些例句已經需要註解或考證才能了解此條台語的原意。
1938 年,小川尚義出版《日台大辭典》上冊,下冊因日本侵略亞洲戰爭的啟動,原稿散失。與森丑之助的寶貴的台灣原住民考察資料與照片一樣,隨著大戰而灰飛煙滅,繁華落盡、人事凋零,1930年代的精英與志業,已成爛紙(無人緬懷,所以不成為歷史)。
2004年與2007年,台北市出生的王順隆(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隨後定居日本任教)自費出版《新編台日大辭典》與《新編日台大辭典》(「台灣的店」有書,也可以透過網路購買)。
10. 604頁「方」字,漏列一「png1 方」,姓氏。77頁「倪」字,漏列一「姓氏」。
「廍」是台灣常見的地名,「台羅拼音」為「ph007」,不懂「台羅拼音」的人可以把「腳步」的「步」,「ㄅ」的音改讀成「ㄆ」就可(與「帳簿」的「簿」字的台語讀音相同)。「廍」意指「搾甘蔗汁來熬蔗糖的地方」,一般稱為「糖廍」或「蔗廍」,有少數地方稱為「草廍」,是因為這個地方大部分是草寮的緣故。
《說文解字》與《康熙字典》都沒收這個字。
《教育部重修國語詞典修訂版》也沒收這個字。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典》沒收這個字: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漢典》收了這個字,可是意思不一樣: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BZdic8D.htm
我們可以檢驗一下,是否各本台語字典收了這個到現在還在用的字?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上册》未收這個字,那…,您老可能要收回「高階」兩個字。
順便問一下,有誰願意以超越小川尚義《日台大辭典》為目標編一本《台語大字典》?
=========================
2011年2月12日下午11:27 魔法設計師 提到...
- 這真的有同感,我也有買,然後看到那幾個主觀評論文放在釋義中很無言。 然後曾經寫信回報說沒有以音查字功能,不實用,但是收到的回信說陳冠學先生老邁已無精力了,下冊也不知道何時才會有,唉,有熱情也要學習編字典的專業。
- 2011年2月13日上午5:58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 例如,書中441頁,右欄「忝」字,雖然「忝」有可能讀音近似 thiam2 ,但是「字義」與台語的「thiam2 疲累」不同。自古以來,訓詁是將「忝」字作「羞辱」解釋,並且引申為「謙詞」。書中強行分派台語 thiam2 為「忝」字,並且認為漢儒與段玉裁都錯了(書中的字句如此),陳先生大可以發表論文接受公評,台灣學者發現漢儒與清代樸學的一項訓詁疏失,這是多振奮人心的大事件! 但是,如自出己意,妄安漢字,妄下字義,好歹要給個「書證」。否則會像「為」字一樣,陳先生說是「猿猴」,海內外學者都說是「大象」,這真是獨排眾義了! 陳冠學老師是我尊敬的台語研究先覺(傳統寫法應該作「先進」),從他書中學到不少東西,只是此書未照顧到許多「台語字典」的體例問題。 昨天在「大潤發」書籍銷售處翻閱一本私人出版的「國語辭典」,每字必釋「音、義」(沒有字體結構或起源的分析),後有十多個詞條,每個詞條都加以解釋,(並未引用「書證」說明此一詞條的起源)。最後有個ㄅㄆㄇㄈ注音符號檢字表,讓讀者能夠以音查字。
- 再舉兩例來說,壁虎,台語稱之為「sian7 tang5 ah 蜒蟲仔」,可能是源自「蝘蜒」。陳先生此一式樣的編纂字典,讀者找不到壁虎的台語讀音。試找「壁」字,279頁未收此一詞條,此一詞條在林央敏書上,以音查字,可在189頁11-12行查到,魏南安書上可以查到「蝘蜓 ian2 ian5」(481頁,左欄,倒數第二字,484頁,左欄第一字,但是讀音不對,也無法以音查字,必須「識字」才知讀音)。又如台語不稱「穿山甲」,而稱「la1 li2」,可能源自「鯪鯉」。陳先生此一式樣的編纂字典,讀者是沒指望找到此一詞例了。在林央敏書上135頁11行可以查到「穿山甲 la1 li2」的讀音,在魏南安書上777頁右欄第二字,可以查到「鯪鯉 la5 li2」。(《一切經音義》卷73:「陵鯉(閭蒸反,鯪鯉,魚名也,有足,出南方,陸居也)。」(CBETA, T54, no. 2128, p. 781, b2))
- 看來這些體例不是什麼「商業機密」或「高深的殿堂學問」,這是「人盡皆知」而且「俯拾即得」嘛...,至於評論陳老師未能引用前人的詞條資料,這是以「責備賢者」之意勉勵後來的「台語字典」編纂者。 ------------------------------------------------------- 以下引自吳昭新部落格《老醫之家》:http://www.tmn.idv.tw/chiaungo/essay/tanguanhak.htm七月七日早上,瞄瞄看完報紙後靠在沙發上閉上眼掉入沈思,忽然正在旁邊看報的內人出聲說陳冠學先生去世。猛然覺醒過來,直覺地反問我怎麼沒有看到。這兩年來因視神經萎縮視力大減,看報紙只看大標題,有興趣時再詳讀內容,以求能讓眼睛多一些休息。接過報紙來還是找不到,內人告訴我在版面邊緣的小框框,果然找到了,茫然難以置信。雖然筆者長陳老師僅四歲,因為 不是文學界人,跟陳老師素昧平生,不過知道陳老師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出版過《田園之秋》一書,且為台語文學者及哲學家,並且是人稱現代陶淵明之隱士。 緣在退休後於家父著書《閩台方言研究集(1)》(1995)上的謝啟頁上看到陳老師的大名,知道陳老師曾在家父(1909~2005)在困境中研究台語期 間曾呼籲有志一同給予幫助,筆者一直耿耿於懷,但苦於無法得知其住所。所幸2009年3月間,寫一篇緬懷陳恆嘉老師的拙文,貼在本部落格上時,被江明樹先 生看到,之後,藉部落格之便由江先生得知陳老師之住所,乃寄送拙著請益外並道謝陳老師先前給先父協助之厚情。之後,接陳老師的鼓勵信及陳老師的一篇《二問 何謂美語?何謂台語?》的大文,更倍感陳老師的親切厚情。這是兩年前的事情。(一面之緣的陳恆嘉老師)之後,一直心想造訪陳老師於寓所,無奈力不從心,一天天延遲下來,無能成行。突聞陳老師噩耗,只恨未能相見,當面言謝請益,於此謹表哀悼之意。●陳老師來信的內容如下:【昭新先生:昨日收到惠賜五書,其中三書為大著台語讀本,規模宏大,是重要著作。 先生紹繼令尊遺志,一片愛鄉土之心,既感動也為之感慨。目前台語文,山頭林立,一如戰國時代,更像漢末唐末,軍閥割據,看來統一無期,不免憂慮。弟寫過一本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及 高階標準字典上冊,原本對於台語文只為盡一己棉薄之力,但吃力不討好,頗受到群雄的忌惡非常失望,弟原本為一介窮儒,常在一貧如洗的困窮中,不得不寫些文 學作品以為餬口之資,令尊在美國時,始與弟通信,要弟專心於台語文,莫旁騖文學,但衣食逼人,終莫能全力以赴,致令令尊大大失望,實在莫可奈何。連雅堂先 生有台語典一書,雖為台語文濫觴,但用力淺,不成成績。真正窮一生之力,以治台語文者,令尊實為第一人,功績當永垂不滅。五書當恭敬拜讀,耑此拜謝,順祝時祉,並請保重!弟 陳冠學 敬上 三、十一】看到噩耗後再找出家父著書翻看「謝啟」,實感應將謝啟內容重新公開於此,以表示對曾賜予協助人士的衷心感謝。謝啟見於《閩台方言研究集(1)》(閩台方言始資料研究叢刊 之13) 吳守禮 著,台北南天書局發行,民國84年3月,ISBN 957-638-278-5【 謝啟 吳守禮 自從著手編輯以來已歷十多寒暑,雖已推出「綜合閩南台灣語基本字典初稿」,卻止於謄寫影印,而「國台對照辭彙」雖已完稿,電腦打字只完成國字部份,其方言 符號的電腦注音及校對尚在趕程中,須費時日。茲為著向多年以來承蒙關心贊助,惠賜文獻,賑濟火災的師友、親戚、善士諸位報告近況工作進度,茲先囑兒女輩合 作將六十歲以後之論文雜記打字彙成一冊,印出奉呈,藉以表達謝忱。謹誌芳名如左:
神田喜一郎博士(已故) 神田信夫教授 甘乃元教授 夏麗月女士
林宗毅博士 龍彼得教授 王康(日+文)先生 中由美子女士
許成章教授 楊福棉博士 李天計先生
郭金塔博士 吳仁祉賢侄(已故) 林祐輔博士
許子津博士 陳冠學先生 杜建坊先生
以上為師友親戚部份
江明樹先生 蔡文章先生 李漢偉先生 朱瑋欽先生
陳文銓先生 洪振嘉先生 林剪雲女士 黃伯川先生
吳曼珪先生 張瑞麟先生 林仙龍先生 劉春城先生
古能豪先生 莊金國先生 汪笨湖先生 謝佳樺先生
許振江先生 凌 煙先生 龔顯榮先生
以上為善士部份(雖皆未識荊,多為文藝作家之精英,響應陳冠學兄之呼籲參加善舉者)】
(2011/07/8; 完稿)
2 則留言:
這真的有同感,我也有買,然後看到那幾個主觀評論文放在釋義中很無言。
然後曾經寫信回報說沒有以音查字功能,不實用,但是收到的回信說陳冠學先生老邁已無精力了,下冊也不知道何時才會有,唉,有熱情也要學習編字典的專業。
例如,書中441頁,右欄「忝」字,雖然「忝」有可能讀音近似 thiam2 ,但是「字義」與台語的「thiam2 疲累」不同。自古以來,訓詁是將「忝」字作「羞辱」解釋,並且引申為「謙詞」。書中強行分派台語 thiam2 為「忝」字,並且認為漢儒與段玉裁都錯了(書中的字句如此),陳先生大可以發表論文接受公評,台灣學者發現漢儒與清代樸學的一項訓詁疏失,這是多振奮人心的大事件!
但是,如自出己意,妄安漢字,妄下字義,好歹要給個「書證」。否則會像「為」字一樣,陳先生說是「猿猴」,海內外學者都說是「大象」,這真是獨排眾義了!
陳冠學老師是我尊敬的台語研究先覺(傳統寫法應該作「先進」),從他書中學到不少東西,只是此書未照顧到許多「台語字典」的體例問題。
昨天在「大潤發」書籍銷售處翻閱一本私人出版的「國語辭典」,每字必釋「音、義」(沒有字體結構或起源的分析),後有十多個詞條,每個詞條都加以解釋,(並未引用「書證」說明此一詞條的起源)。最後有個ㄅㄆㄇㄈ注音符號檢字表,讓讀者能夠以音查字。
看來這些體例不是什麼「商業機密」或「高深的殿堂學問」,這是「人盡皆知」而且「俯拾即得」嘛...,至於評論陳老師未能引用前人的詞條資料,這是以「責備賢者」之意勉勵後來的「台語字典」編纂者。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