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的學風

P1020556

P1020558

2009 年四月,福嚴會訊出了《印順導師圓寂四週年紀念專輯》,還有厚觀法師開示的《印順導師佛學著作簡介》。

我也是隨從印順導師啟發的道路隨分隨力學習的人,當然對導師感念、追思。只可惜,長達 40 年的時間,我都當面錯過,可以親近而未親近,可以問學而未問學,雖然寶山近在咫尺,卻未肯向學。

即使如此,以一位私淑弟子的身分也還是多少受到法雲的庇護、法雨的滋潤。

閱讀書中第五頁,開印法師問及「《阿含經》中,阿羅漢斷了煩惱,是否還留習氣」的問題。

導師回答:「四阿含經集成的時代,還未有『阿羅漢斷了煩惱,還餘留習氣』的說法,這要到了《小部經》的出現,如《自說經》(忘了,不確定?)等才較明顯。以後部派乃至大乘佛教的主張(阿羅漢仍留習氣),大體是沿襲此一路線而來。」

以印順導師如此推崇龍樹學,並且以《大智度論》為龍樹所作,大可以引

《大智度論》卷2〈1 序品〉:「復次,長老畢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畢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畢陵伽婆蹉,懺謝恒神!』畢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畢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
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習殘氣。」(CBETA, T25, no. 1509, p. 71, a17-29)

導師不作此說,而必回歸文獻的現狀,正是所諄諄告誡也。

導師之教導,大器者得其大,淺碟者得其小;大乘者宏揚導師大乘菩薩之教,究心文獻試圖探索佛陀言教者,繼其緒,繼續溯流循源。

回想 2003年10月21日在福嚴精舍親炙提問的情景。

我問:〔大智度論提及佛陀本生故事,說菩薩在過去生搭船出海,與五百商主在海上迷失方向,船上飲水及食物已經銷耗殆盡,仍然尋找不到陸地,情況非常危急。菩薩告訴船上的人他將自殺,請船上的人在他死後用繩子綁住他的屍體投入海中,因為大海不宿死屍,大海會把他的屍體送上陸地,整艘船的人就會因此得救。菩薩自殺後,全船的人果真依法而到達陸地,終於得救。像這樣無稽的故事,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他?〕

導師開心地笑了,他說:〔這是逗機說教,講個故事來表達菩薩救度眾生的心,把屍體丟到海中,能把船帶到陸地的說法是不能當真的。〕厚觀院長說:〔如果要漂到陸地,可能也要漂上好幾天。〕

我繼續問道:〔大智度論的作者是大乘八宗共祖龍樹菩薩,我們怎麼知道這是【如實教】、【要我們效法菩薩本生精神,下次搭船遇到海難,我們就自殺,讓大海把屍體帶到陸地上,來拯救全船人的生命】?還是我們應該【依義不依語】,這只是一則寓言,要學的只是菩薩捨手足腦目救濟眾生的深心?〕

導師每聽完一個問題,眼神似乎看著遠方的景物,要半分鐘後才開始回答問題。導師說:〔應該【依義不依語】,不要把它當成確切的指示。〕

我問:〔在龍樹菩薩的論中,在雜阿含經中,仍然有一些片段不容易辨別是否符合佛法?或是違背佛法?是真實說?還是方便說?是否有一把尺讓學佛的人輕易地辨別這是早期佛法、這是晚期佛法?這是佛法、這是相似佛法、這不是佛法?〕

導師停了一下子,才緩緩的說:〔這個不容易。要在經論裡釐清這些差別,非常不容易。〕原以為導師會以三法印回答這個問題,導師沒有用耳熟能詳的根本說法作為答案,有點出乎常情,卻又是導師的殷勤叮嚀。

導師雖尊崇龍樹學,但是絕對不肯輕易逐文循字,輕易隨波逐流,大有『截斷眾流』之氣概。

附記:2005.6.12 長老菩提比丘聽我舉這段公案,聽得津津有味。在這裡他插入了一個問題:「你怎麼有機會預先準備題目,還設想印順長老的答案呢?」

我回答:「因為前一個晚上厚觀院長告知說我有一個單獨覲見問法的機會,所以當天晚上,我興奮得像一個明天要參加春季遠足的小學生一樣,我準備好題目,也預先設想導師會給怎樣的答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