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有福了,承蒙溫宗堃老師允許,同意本部落格將溫老師的其他文章貼上。
此文原來題目為〈 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原文發表於《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頁43-79,2007年出版。
讓我們調整好座椅,靜下心,來閱讀此一精闢的法義分析,同時也對實際的內觀修行有很重要的抉擇。
版主註:原文有很多重要的註解,此處未將註解貼出,請務必參考原文。
摘要
初期佛教經典《念處經》所說的「於外隨觀」(以下簡稱「外觀」)是佛教禪修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大多後期的注釋文獻,無論是巴利的注釋傳統或保存於漢譯的阿毘達磨傳統,皆含有將「外觀」理解成「觀他人身心現象」的解釋。如此的解釋引申出實踐上的一些問題:禪修者在念處禪修時應如何觀察他人?如何不靠猜測、推論而直接地觀察他人的心理現象?
關於「外觀」的意涵,二十世紀緬甸的毗婆舍那修行傳統曾提出不同的詮釋。代表二十世紀緬甸主流毗婆舍那修行傳統的馬哈希禪師(1904-1982)與葛印卡(1924-),認為修行毗婆舍那之時,以親見的方式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便已足夠,且認為以親見的方式觀察他人,若非是不必要的便是不合理的。相反地,帕奧禪(1935-)則主張,若未以親見的方式觀察他人身心現象,便不能證悟;如此,帕奧禪師和二十世紀緬甸主流的毗婆舍那傳統之間便產生了某種諍論。
本文討論毗婆舍那傳統用以支持自身詮釋的文獻依據,並根據對巴利聖典與注釋文獻的研究,提出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筆者認為,雖然帕奧傳統與主流毗婆舍那傳統皆能夠從巴利聖典與注釋文獻尋得用以支持自己對「外觀」的詮釋之文證,然而主流派的詮釋,似乎更合理且可行。無論如何,當諸如「外觀」等關於禪修的諍論生起,且無法取得令眾人滿意的妥協之時,佛弟子各自建立自身的修行傳統,便是無可避免的了。
目次
1.前言
2.「外觀」的定型句及注釋書的解釋
3.「外觀」的當代詮釋
4.只觀自身五蘊而證得涅槃
5.緬甸「宗教部」的《念處經》英譯
6.結論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內觀禪修時,是否應直觀他人身、色---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