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133經》「跋地羅帝偈」的第一頌:
Atītaṃ nānvāgameyya, nappaṭikaṅkhe anāgataṃ;
Yadatītaṃ pahīnaṃ taṃ, appattañca anāgataṃ.
《中部131經》,元亨寺版翻譯:
勿追於過去,勿願於未來,一切過去者,彼已皆捨棄。
莊春江老師翻譯:
應該不隨過去的而行,應該不期待未來的,凡過去的已被捨,未來的未到達。
- 菩提比丘翻譯:Let not a person revive the past, Or on the future build his hopes. For the past has been left behind, And the future has not been reached. 不要追隨過去,也不要寄望於未來,因為過去以被捨棄,未來則尚未到來。
- 《中阿含156經》(T26)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 西晉竺法護翻譯《尊上經》:過去當不憶,當來無求念,過去已盡滅,當來無所得。
- 唐朝義淨法師翻譯《佛說善夜經》:過去不應念,未來不希求。
- 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瑜伽師地論》卷19:「『於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現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智者所增長,無奪亦無動。』此是造賢善頌。」(CBETA, T30, no. 1579, p. 387, c28-p. 388, a2)
所謂「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並不是如巴利、英譯、漢譯字面上的意義,而作「忘掉過去、過去的是不上心念」、「不計畫未來、不對未來作任何願望」解釋。如漢譯所說,「慎莫念過去」是「比丘不樂過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過去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過去。」並沒有將「過去經歷、修學、功罪」一筆勾銷之意。
如漢譯所說,「亦勿願未來」是「不樂未來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未來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願未來。」並沒有指示「不對未來作任何規劃、任何期約」之意。
《中阿含166經》卷43〈根本分別品 2〉:「云何比丘念過去耶?若比丘樂過去色,欲、著、住,樂過去覺、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念過去也。強耆!云何比丘不念過去?若比丘不樂過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過去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過去。強耆!云何比丘願未來耶?若比丘樂未來色,欲、著、住,樂未來覺、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願未來也。強耆!云何比丘不願未來?若比丘不樂未來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未來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願未來。」(CBETA, T01, no. 26, p. 699, c8-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