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夠謹慎的話,應該把這一經留到最後才探討才對,目前也只好就我個人所知,勉強作一個總結。
本經剛開始時,有一天子嘲諷一比丘,認為他應趁青春年少先享樂再出家,比丘回答說世尊教導出家修行,不待因緣時節(此為非時),在家五欲享樂,此為待時乃成(「此為時」,意為需時乃成)。接下來戲劇性地比丘帶此天子到佛前而代替他提問,佛陀為此天子說了四首偈頌,最後此位天子說了一首偈簡述佛法,然後結束本經。在巴利經文,天子的問偈和比丘的答偈,在漢譯《雜阿含1078經》與《別譯雜阿含17經》均為長行,而最後天子的簡述佛法偈,於漢譯則無對應經文。天子最後的佛前簡述自己所聞,為漢譯對應文獻所無。
此四首偈頌,第一首為「感知『能被識的(五蘊)』的人,在『能被識的(五蘊)』上執取,不正知『能被識的(五蘊)』之後,他們被死魔的繫縛所控制。
」為「於五蘊上起我執,不能解脫生死輪迴」。第二首為「在正知能被識的(五蘊)之後,他就不會誤認為有表達『能被識的(五蘊)』者,因為阿羅漢不於五蘊計我,也不存在有語路可以評斷他」。為「不於五蘊計我,阿羅漢無可評論」。第三首為「認知我等、我勝或我劣的人,可能因此而生爭論;但是不受此三事動搖的人,不作『我等、我勝或我劣』想」。為「不作『我等、我勝或我劣』想,免於無義利的諍論」。第四首為「他捨斷了計算,不再有我勝的傲慢,他捨斷了對名色的貪愛,他是切斷了繫縛的、無苦惱的、(對未來)不存期望的;天與人在此處或彼處遍尋不著他,在天上或一切執著處遍尋不著他」。為「阿羅漢捨斷我慢與愛取,阿羅漢無繫無惱無希冀,永絶後有。」
-----------------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試以白話講解《雜阿含
1078經》?(***)
2. 為何本經要參考巴利偈頌的解說?(***)
3.總共三個對應經典,各自對「時」與「非時」的解釋是什麼?(****)
4. 為何天子不敢近前向佛陀提問?(**)
5. 試解釋佛陀答偈的第一偈,並且比對四部對應經文的異同?(****)
6. 試解釋佛陀答偈的第二偈,並且比對四部對應經文的異同?(****)
7. 試解釋佛陀答偈的第三偈,並且比對四部對應經文的異同?(****)
8. 試解釋佛陀答偈的第四偈,並且比對四部對應經文的異同?(****)
9.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
10. 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1.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