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240:《雜阿含282經》與《中部152經》對於[無上修根]與[賢聖修根]的説明





Jiss Ye 提到...
[雜阿含282經]與[中部152經].
對於[無上修根]與[賢聖修根]的説明.似乎是對調的?

請問蘇老師及法友們.您認為哪個説法才是合理的呢?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82.htm
北傳:雜阿含282經
【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
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 *** ***
南傳:中部152經
【聖者之律中的無上修習根】:
比丘以眼見色後,生起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他這麼了知:『我已生起合意的,已生起不合意的,已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那是有為的、粗的、緣所生的。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平靜。』對他,那已生起合意的,已生起不合意的,已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被滅了,而確立平靜。

【聖者的已修習根】
以眼見色後,生起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與不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4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Jiss Ye 謝謝蘇老師! ^_^
=========
其實,我也因為你的提問而受益。當初在無著比丘的引導之下進行巴利《中部》比較研究,比對到《中部 152 經》時,幾乎「精盡功散」(精神耗盡、武功消散),沒注意到這麼多差異,跟這些差異的影響。這次聚精會神重新比對,我個人有不少收穫。

Jiss Ye 提到...

提到[無上修根]與[賢聖修根].
就想到《清淨道論》十種神變的(聖神變)
*** *** ***
《清淨道論》

(聖神變)於厭惡等的事物作不厭惡想而住等為聖神變。

即所謂:「什麼為聖神變?茲有比丘,若欲『我要於厭惡的事物中作不厭惡想而住』,即能於彼作不厭惡想而住……乃至於彼捨、念、正知而住」。
這只是心得自在的聖者才有可能,故名「聖神變」。

即是說聖神變是具足漏盡的比丘,對厭惡不悅的事物,以遍滿慈心或以作意為界而作不厭惡想而住。
對不厭惡喜悅的事物,以遍滿不淨或作意為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
同樣的,對厭惡不厭惡的事物,亦以遍滿慈心或作意為界而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厭惡厭惡的事物,亦以遍滿不淨或作意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

其次如說「他以眼見色而不生喜悅」等而起六分捨,對厭惡及不厭惡兩種都避去而以捨、念及正知而住。
即如無碍解道如是分別其義說:「怎樣對厭惡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喜悅的事物以遍滿慈心或念於界而住」等。

這只是心得自在的聖者才有可能,故名「聖神變」。

台語與佛典 提到...

Jiss Ye 順帶一提:
莊春江老師的看法是:
「經文中,關於佛陀對修根的教說砥分,南北傳有不少的差異,個人以為《雜阿含第二八二經》的次第較為合理,但「無上修根」的內容,《中部第一五二根修習經》顯得較為合理,....。」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9.htm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莊春江老師的意見為「經文中,關於佛陀對修根的教說砥分,南北傳有不少的差異,個人以為《雜阿含第282經》的次第較為合理,但「無上修根」的內容,《中部第152根修習經》顯得較為合理,故事內容就依此取材。」《雜阿含經》

這一點我的主張和莊老師不同。我認為《雜阿含282經》的次序與《中部152經》相同,只是譯者(或源頭文本 source text)誤以為相當於「無上修根 ariyassa vinaye anuttarā indriyabhāvanā 」為三個層次之中的最上級,導致經文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