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解釋為:「威嚴之態度。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解釋為:
「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則者。《法華經,序品》曰:『又見具戒,威儀無缺。』《觀無量壽經》曰:『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疏〉曰:「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也。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左傳》曰:『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
在佛教的語境裡,「威儀」有四種意涵:一是符合例行儀式中的舉動,或日常行住坐臥的態度與姿態,這與古代漢語典籍的意義接近。第二種含意是國王達官所具有的儀仗、配飾。第三種含意是「四威儀」,指的是「行、住、坐、臥」四種姿態,並且引申為各種姿勢或所有姿態。第四種指的是「守護、調御」。
《長阿含2經,遊行經》:「云何比丘具諸威儀?於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攝持衣鉢,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陰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是謂比丘具諸威儀。」(CBETA, T01, no. 1, p. 14, a1-6)
這是指「行動符合禮節,不失儀則,攝心不亂,心不散漫」。這是第一種意涵。
《長阿含27經,沙門果經》:「阿闍世王到園門,下象、解劍、退蓋,去五威儀」(CBETA, T01, no. 1, p. 108, a2-3),五威儀應指國王的五種表示威武尊貴的隨行人、物:劍、傘蓋、拂塵、天冠、武裝衛兵。這是第二種意涵。
《別譯雜阿含117經》卷6:「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儀,衣色變穢,鬚髮亦長,威儀不具。」」(CBETA, T02, no. 100, p. 416, c11-13)
對應經典《雜阿含1142經》:「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彷徉而來。」(CBETA, T02, no. 99, p. 302, a6-7)
可以知道「威儀」對應的是「儀容」。這是第一種意涵。
《增壹阿含40.2經》:「云何有漏威儀所斷?」(CBETA, T02, no. 125, p. 741, a23)
對應經典巴利《中部2經》:「Katame ca, bhikkhave, āsavā saṃvarā pahātabbā 諸比丘!如何為調御而斷漏」
對應經典《中阿含2經,漏盡經》:「云何有漏從護斷耶」(CBETA, T01, no. 26, p. 432, b6),與「威儀」對應的字是「aṃvarā守護、調御」。這是第四種意涵。
《中阿含81經,念身經》:「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CBETA, T01, no. 26, p. 555, a17-20)
《中阿含98經,念處經》:「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昂,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CBETA, T01, no. 26, p. 582, b24-27)
《雜阿含110經》卷5:「威儀[10]詳序,端視平涉」(CBETA, T02, no. 99, p. 35, a25-26)
[10]詳=庠【宋】【元】【明】
《分別功德論》卷4:「遙見馬師威儀庠序法服整齊,中心欣悅」(CBETA, T25, no. 1507, p. 41, a27)。
《增壹阿含4.2經》:「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CBETA, T02, no. 125, p. 557, b4-5)。
「威儀詳序」或「儀容詳序」,意指「適合的服裝、莊重的態度,舉止從容而安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