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書評:佛光出版社《法句經》

P1150719

佛光出版社(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向來是初學者的入門指引,不能跨越佛經語言障礙的讀者,藉這套書的白話翻譯來一探佛教的法味,能閱讀文言文的讀者也能從各本書中的「題解」、「源流」與「解說」獲益。有些書,如「大唐西域記」由王邦維教授來解題,當然能讓讀者費力淺而受益多,但是也有些書對一些重要的教導詮釋得不準確,反而有誤導初學的顧慮。

在此對《法句經》(89册)作一些商議:

1. 第一章〈無常品〉: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輙死,此滅為樂。」

(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1-12)

佛光版《法句經》的翻譯為:「人生在世無常,此謂興衰法則,那生命動輒走向死亡,然而這正是涅槃之樂!」(15頁)

:正寫是「輒」,意思是「忽然」,翻譯成「那生命動輒走向死亡」,其實是不盡理想的。

但是這首翻譯的最大問題是,譯者未將此頌當作「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來翻譯。

這首偈頌的巴利對應偈頌為:

Anicca sabbasaṅ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upasamo sukho.

《增一阿含經32.6 經》譯為「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 31.9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1]

《增壹阿含 34.2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2]

《增壹阿含 41.5經》:「一切行無常,起者必有滅,無生則無死,此滅最為樂。」[3]

《增壹阿含42.3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4]

《增壹阿含52.1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5]

《長阿含2經,遊行經》:「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6]

《般泥洹經》[7] 譯文與《長阿含2經.遊行經》相同。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8]

《雜阿含576經》:「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9]

《雜阿含956經》「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10]

《雜阿含1197經》:「一切行無常,斯皆生滅法,雖生尋以滅,斯寂滅為樂。」[11]

《別譯雜阿含 110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槃。」[12]

《別譯雜阿含161經》:「諸行斯無常,是生滅之法,其生滅滅已,寂滅乃為樂。」[13]

《別譯雜阿含350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14]

《法句經》:「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輙死,此滅為樂。」[15]

《法句譬喻經》:「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1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諸行無常,有生滅法,以起盡故,彼寂為樂。」[17]

《大悲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已還滅,滅彼為樂。」[18]

2.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A][榮-木+巾][雨/井]水。」

(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8-19)

[A][榮-木+巾][雨/井]=熒穿【宋】【元】【明】

佛光版《法句經》的翻譯為:「活著的人日以繼夜在戕害生命,直至壽命消損殆盡,如同井水日趨乾枯。」(16頁)

譯者將最後一句解釋作「即將枯乾的井水」,其實應參考《一切經音義》的注解:「小水不流貌」。

《一切經音義》〈法句譬喻經〉(慧琳所作音義):

「如瀅瀞水(瀅音『縈逈反』。《考聲》:『瀅瀞,水小不流皃也。』《古今正字》云:『梁,猶弱水之鼎。』瀅,從水,瀅聲。經文作『榮』字,非也。下,情性反。《韓詩傳》云:『瀞,清也。』《考聲》云:『潔也。』《說文》:『無垢也,從水,靜聲。』經作『穽』,陷也,非瀅瀞義也)。」

建議要譯為「逐漸要乾涸的小水流」。

3.《法句經》卷1〈16 述千品〉:「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2-13)

佛光版《法句經》的翻譯為:「假若人活百歲,不知道(世事)何為成功、何為失敗;不如只活一日,看見(敗事)微妙之徵兆便知禁忌。」(109頁)

這恐怕是「不見水潦鶴」的公案。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40:「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說頌曰:「

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

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說:「

若人壽百歲 不了於生滅

不如一日生 得了於生滅

汝今應知,世有二人常謗聖教:

不信性多瞋 雖信顛倒解 妄執於經義 如象溺深泥

彼當自損失 由其無智慧 邪解聽無益 如毒藥應知

是故諸智者 聽已能正行 煩惑漸銷除 當得離繫果。』

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

阿難陀老闇 無力能憶持 出言多忘失 未必可依信。

汝但依舊如是誦持。』時尊者阿難陀覆來聽察,見依謬說。報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說。」時彼苾芻悉以師語白尊者知。尊者聞已,作如是念:『今此苾芻我親教授,既不用語。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利子、大目乾連、摩訶迦攝波,事亦同此。彼諸大德並已涅槃,如來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傷歎曰:『

尊宿已過去 新者不齊行 寂慮我一身 猶如殼中鳥

過去親皆散 知識亦隨亡 於諸知識中 無過定中念

所有世間燈 明照除眾闇 能破愚癡惑 此等亦皆無

所化者無邊 能導者但一 如野孤制底 殘林唯一樹。

時具壽阿難陀告奢搦迦苾芻曰:『尊者大迦攝波以世尊教付囑於我,已般涅槃。我今轉付於汝而取滅度。」(CBETA, T24, no. 1451, p. 409, c26-p. 410, b3)

「不知成敗事」不是譯者所說的「不知道(世事)何為成功、何為失敗」而是「不能了知『十二因緣支的緣起法』」,這樣子翻譯與註釋,顯示譯者的問題,「依據字面直譯,而未參考巴利對應經典以及《法句譬喻經》、《出曜經》、《法集要頌經》、《一切經音義》,以及散落在經、律、論之間的《法句經》偈頌解釋」,這樣的翻譯方式絕對無法達到理想。我猜想,吳根友老師可能交給他座下的研究生,而未謹慎戒懼地親自來作此大工程。

4.《法句經》卷2〈32 愛欲品〉:

「伐樹勿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比丘滅度。

夫不伐樹,少多餘親,心繫於此,如犢求母。」

(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2-24)

《法句經》卷2〈28 道行品〉:

「斷樹無伐本,根在猶復生,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
不能斷樹,親戚相戀,貪意自縛,如犢慕乳;」(CBETA, T04, no. 210, p. 569, b6-9)

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11/283-284.html

我建議,《法句經》的白話釋譯應該盡快重做一次


[1]《增壹阿含經》大正2,672b14~15。

[2]《增壹阿含經》大正2,693a8~9。

[3]《增壹阿含經》大正2,746c22~23。

[4]《增壹阿含經》大正2,752c14~15。

[5]《增壹阿含經》大正2, 823b5~6。

[6]《長阿含經》大正1,26c21~22。

[7]《般泥洹經》大正1,188c9~10。

[8]《大般涅槃經》大正1,204c23~24。

[9]《雜阿含經》大正2,153c13~14。

[10]《雜阿含經》大正2,244a6~7。

[11]《雜阿含經》大正2,325b17~18。

[12]《別譯雜阿含經》大正2,413c29~414, a1。

[13]《別譯雜阿含經》大正2, 435a16~17。

[14]《別譯雜阿含經》大正2,489b2~3。

[15]《法句經》大正4,559a11~12。

[16]《別譯雜阿含經》大正2,489b2~3。

[17]《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27,958a27~28。

[18]《大悲經》大正12,951c18~19

65

2 則留言:

Ken Tang 提到...

除了正字義,譯文也太有譯痕了,像在譯外文,語際翻譯尚且至此.這些亦是十分差勁的白話文.恕我直言了.另外,有些文意清楚好句的是不用譯的,如有需要寧可加註釋,且應保留詩偈風格.看見這些譯文,我寧可加倍努力學好中文習慣日日看一篇佛經適應.十年前我不大看懂文意,現亦略知一二了.難道沒有好文章的人才?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Ken Tang,

建議你依《法句經讀書會》讀下來,我們再一起討論、商量其中的意涵: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