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台語正字:阮尪

223

最近到一家號稱品茶大師的山上餐廳,看他俗不可奈地寫了一些「四不像」的茶經,又將「茶」字標奇立異地寫成「楴」字,氣到不跟老闆說話。(「楴」是整髮的木釵)。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制定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A%BF&pieceLen=50&fld=1&cat=&ukey=561284437&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有一個「詞條」:『尪仔標』

閩南方言。一種傳統童玩。利用直徑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印製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製成。「尪仔」在閩南語就是圖像的意思。玩法很多。基本上,贏者獲得輸者的尪仔標。

讀了也是無可奈何,最早將「丈夫」寫成「尪」的應該是布袋戲「戲文手稿」,接下來隨著台語歌流行起來,將「丈夫」寫成「尪」就成為慣例。

「尪」字,是僂背(還未到達「駝背」的地步),

1. 一種骨骼彎曲的疾病。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高誘˙注:「尪,突胸仰向疾也。」

2. 瘦弱。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世有尪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己;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

怎可能拿這個字來稱呼先生呢?而且「尪」字為「烏光切」,也不是讀成「ang」。

這個稱呼「丈夫」的字應該是「翁」才對,「翁」為「父親」,為「對男子的美稱」,如果是「父親」則是婦人跟著子女稱呼自己的先生,(我家四位嫂嫂,嫁進家門來,都依台語舊稱叫我為「阿叔仔」),如果是「對男子的美稱」,也是名正言順。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翁」字:

1. 父親。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對男性長者的尊稱。如:「老翁」﹑「李翁」﹑「漁翁」。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3. 對男性的尊稱。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台語稱「土偶」、「木偶」為「ang1 ah」,其實應該寫成「翁仔」而不是「尪仔」,如「翁仲」,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制定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3%B9%A3%B6&pieceLen=50&fld=1&cat=&ukey=-502724056&serial=1&recNo=45&op=f&imgFont=1

古代稱銅像、石像,後專用以稱墓前石人。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金人十二」句下司馬貞˙索隱:「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宋書˙卷三十˙五行志一:「魏明帝景初元年,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

所以應該寫為「翁仔標」,而不是「尪仔標」。

台語歌仔册也將「我 gun2, guan2」寫作「阮」字,「阮」字讀「ng2, guan2」,不讀作「gun2」,而且只有一個意思,作為百家姓之一,曾經是「商朝的小國」的國名。拿來做「我」字,似乎不適合。

總之,婦人要自稱「自己的丈夫」為「阮尪」(阮家的瘦弱病人),丈夫要稱妻子「柴耙」,我也是充耳不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011.3.10 PM 10:00 來自德國的 Hermann Liao 說,應該稱丈夫為「翁婿」。

3 則留言:

吳旭昌 提到...

近年來很流行的「公仔」(這個詞好像來自香港)即是台語的「翁仔」。
廣東話的「公婆」與台語的「翁母」(或「翁某」)是否為轉音的關係呢?

台語與佛典 提到...

不管是廣東話或客語都非我所長,不敢對此妄加猜測。

TS Lin 提到...

現代人稱丈夫為「老公」,此語70年代從香港傳來。「老公」古時是春樓裏提茶壺的那位,又名龜公,曾幾何時現代女人的丈夫都成了龜公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