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16:玲瓏骰子安紅豆


----------- 戀愛中的小兒女,喜歡用「隱語」,「隱語入詩」對才情敏捷的「溫八叉」溫庭筠自然是不成問題。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在井底點燈,深深地照著你」,井底,當然是深了,這一句的「梗」在「深燭伊」,也就是「深囑伊(很殷切地叮嚀你)」,所以,唐朝時「燭」的讀音和「囑」即使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要是相當接近。「囑」的台語讀音就可以參考「燭」字。 「共郎長行莫圍棋」,「長行」出現在唐朝的小說筆記裡,也出現在正史中,是中國有名的遊戲,男女可以一起玩。似乎是有一塊中央高四周低的的木板,玩的人用一個木丸往中央彈上去,這個遊戲明清以後失傳,居然連個影子都不見了。這一句「共郎長行莫圍棋」,表面上是說「只跟你玩『長行』不跟你下圍棋」,實際上是「共(講)郎(你)長行(這一趟遠行)莫圍棋(莫違期,不要誤了歸期)。「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就像在玲瓏的骰子擺上了紅豆,(骰子是骨刻的,紅豆就是相思,所以「玲瓏骰子安紅豆」就是「入骨相思」,詩中的人說此一別離就像「入骨的相思」你知不知?)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問一句「骰子」台語怎麼讀?你知不知? 古代漢語文獻,最早提到骰子的是那一本書? ------------ 《雜阿含1047經》「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譬如四方摩尼珠,擲著空中,隨墮則安」(CBETA, T02, no. 99, p. 274, a8-9, & a21-22)。 《大正藏》經文「不一處住」在宋、元、明版藏經有異讀,作「不一其處」。可是「不一處住」的句意是「圓珠滾動,不會停留在一處」,「不一其處」則是「圓珠墜落,不會掉落在固定的地方」,這和經文的本意「中無住處」有顯著的差別。 《雜阿含1047經》「如是,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CBETA, T02, no. 99, p. 274, a9-10) 。 對應的巴利《增支部 10.206經》經文,菩提比丘譯為: “Just as a perfect throw of dice, when thrown upwards, will come to rest firmly wherever it falls, similarly, due to those tainted failures in living caused by unwholesome volition, beings will be reborn in the plane of misery…in hell… Just as a perfect throw of dice, when thrown upwards, will come to rest firmly wherever it falls, similarly, due to success in living caused by wholesome volition, beings will be reborn in a good destination, in a heavenly world.” (Nyanaponika and Bodhi (1999),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nthology’, page 267-269.) 在巴利經文,敘述的是一粒骰子適當地擲向空中,必定會掉下來落在地上一處,比喻作惡業會墮地獄、作善業會生天。我們核對元亨寺版《增支部 10.206經》的譯文:「諸比丘!譬如擲於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隨墮而善安立」。 或許「牟尼 maṇi」有「寶珠」與「骰子」兩種意涵,誰是誰非,頗難論斷。 不過,「圓珠落地」與「骰子落地」的差別是在,圓珠是球體,落地應該會隨處滾動(如果掉下來沒有破碎的話,應該是「落地流轉、不一其處」的);骰子是立方體,「骰子落地」應該會靜止一處,而不會像「圓珠」的滾動。《雜阿含1047經》關於「圓珠落地」的譯文,並未把「必定墜落、中無住處」的意義清晰地表達出來,巴利經文也無類似「落地流轉」的字句。同時,也引導我們注意經文「譬如四方摩尼珠」,「四方」兩字可能是特指「立方體」囉。 ------------- 《雜阿含1047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3]處住。如是,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 「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 「婆羅門!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為見善?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譬如四方[6]摩尼珠,擲著空中,隨墮則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隨處則安。」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74, a5-24) [3]處住=其處【宋】【元】【明】。[6]摩尼珠 Maṇi。 ------------
Bingxiu Guo 於 2011年8月5日下午2:28 提到... PTS 解 maṇi 作「a gem, jewel」,有時也被解作「crystal」,不管是珠寶或晶體,未經人為刻意加工前,應該都不會是圓珠狀,如此一來「隨墮則安/隨墮而善安立」也就說得過去了。 另比對巴利文,雜含1047經提及之「圓珠」的「圓」字,是否為「apaṇṇaka」之對應,形容的是 maṇi 的「圓滿(元亨寺譯)」,而非其外型?而中譯佛典為何將 maṇi 譯作「摩尼珠」,是否為翻譯時之誤解而沿用? --------------- 掃樹葉的 於 2011年8月6日上午11:26 Dear GuoBing, PTS 的 PED 是一本老掉牙的書(1925), K. R. Norman 在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1997) 書中提及此中有許多急待更正的內容,Rhys Davids 也承認如此,這一急就急了 86年。 我想,長老菩提比丘是巴利經典權威,他不會毫無來由將這個字譯成 dice 骰子。 ------------ Bingxiu Guo 2011年8月9日下午3:04 提到... 學長好,在《大念住經》附註(ṭīkā)中有段解釋: Maṇī ti kācamaṇipi. 其中的 kācamaṇi 就是漢譯佛典中提及的「迦遮末尼」,一般似乎也將其解作水晶寶石。 不知長老是否有解釋 maṇi 解做骰子的依據? ------------ Yifertw 2011年8月9日下午9:40 提到: 《菩提資糧論》卷4:「『迦柘』者,如『迦柘珠』。諸天世間雖善修理彼迦柘珠,終不能為鞞琉璃寶」(CBETA, T32, no. 1660, p. 533, b24-25) 《一切經音義》卷3:「迦遮末尼(梵語珠寶名也,玉石也,琨瑤珉玉之類也)。」(CBETA, T54, no. 2128, p. 323, b3) 《一切經音義》卷28:「迦遮末尼(舊云『迦柘』。『柘』音『之夜反』。此云『水精珠』也)。」(CBETA, T54, no. 2128, p. 498, a15) kācamaṇi 玻璃珠 我倒是想起另一個「誤譯」的例子: 《中阿含經》卷45〈3 心品〉:「猶如[1]阿摩尼藥,一分好色香味,然雜以毒,或有人為病故服,」(CBETA, T01, no. 26, p. 713, a11-13) [1]阿摩尼藥=阿磨尼藥【宋】【元】【明】~Āpānīyakaṃsa.。 竺法護所翻譯的《應法經》卷1:「猶若阿摩尼藥,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彼雜於毒,有人有患便飲之。」(CBETA, T01, no. 83, p. 902, c15-16) 在對應的 MN 46,Āpānīyakaṃsa 是指酒杯(bronze cup 銅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