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法為偈因?以何莊嚴偈?
偈者何所依?何者為偈體?」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
名者偈所依,造作為偈體。」(CBETA, T02, no. 99, p. 266, b5-10)。
從漢字的表面字義,天子似乎是問:「為什麼會想作詩偈?」
佛陀回答說:「欲望是作詩的主要原因。」
我們來看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248經》,「時有一天...說偈(問佛)言:
「偈為何者初?云何為分別?
偈何所依止?偈以何為體?」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偈以欲為初,字為偈分[7]別,
偈依止於名,文章以為體。」」(CBETA, T02, no. 100, p. 461, b8-15),[7]別=段【宋】【元】【明】。
從漢字的表面字義,《別譯雜阿含248經》中的一位天似乎是問:「什麼會以詩偈開始?」
佛陀回答說:「欲望會以詩偈開始。」
這樣似乎不通,我們勉強變換一下。
《別譯雜阿含248經》中的一位天似乎是問:「詩偈會以什麼開始?」
佛陀回答說:「詩偈會以欲望開始。」
意思是通了,卻看不出有什麼道理。
閱讀此經,對「欲者是偈因」、「偈以欲為初」頗為疑惑,這句的意思是「創作偈頌必須先有欲望、欲貪」?所以不要寫偈頌?
還是「創作偈頌必須先有寫詩的意願」?不要「為賦新詩強說愁」?
對照巴利經典,發現這個「欲」字在對應經典 SN 1.6.10 是 Chando, 巴利此句是:
Chando nidānaṃ gāthānaṃ
問句說:「創作偈頌要先作什麼?(創作偈頌以何為先?)」
答句說:「創作偈頌要先決定這首詩的詩韻(格律)。」
原來 Chanda 有三個意思: 1. 意向,心願 2. 貪欲 3. 韻律、詩韻。
我們借用莊春江老師的翻譯,來看巴利對應經典《相應部1.60經》:
「什麼是偈頌的起源?什麼是它們的相?
什麼是偈頌依止的?什麼是偈頌的所依?」
「韻律是偈頌的起源,文字是它們的相,
名字是偈頌依止的,詩人是偈頌的所依。」
《相應部1.60經》既沒有開頭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也沒有結尾的「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踴躍,信受奉行」。只有兩首偈頌,甚至未標示說偈頌者是誰。
我們可以知道問偈是某一諸天所問,答偈是世尊所說。
回到經文,此一天子所問的是「作詩的時候,最先安排的是什麼?」
世尊回答:「作詩的時候,起初要先決定這首詩的格律(詩韻)。」
-----
北京大學教授葉少勇:「《中論》讀書會問答錄」(2022/11/11) 影片 1:45:00 的地方,
--------
鳩摩羅什譯《中論》作「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5)
[16] Anirodham anutpādam anucchedam aśāśvataṃ(Anirodha 不滅, .Anutpāda 不生).。
請問,現存藏譯本及梵文本均作「不滅亦不生」,唯獨鳩摩羅什翻譯作「不生亦不滅」,義理上有重要的差別嗎?
葉少勇教授回答:「雖然古今中外對『不生不滅』或『不滅不生』各自作了長篇連牘的深談,但是《中論無畏註》很簡明地指出,如果梵文作『不生亦不滅』,就與此詩的格律不符。印度人作詩,遵循詩律是最高原則,為了符合詩律,甚至改變了一個字的拼讀。」
--------
------
一般人的印象是「佛教偈頌就是四句偈」,會假設「一首梵語偈頌為四句,每句八字」。例如《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卷1:「此三十頌用首盧迦體,八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頌.用韵短長一一有則。」(CBETA, B09, no. 38, p. 255, a3-4)。其實印度語言文本(不僅是「梵語」),並非僅是「śloka 首盧迦」的詩韻,也就是說,「一首偈頌隨著採用詩韻的不同,不會總是四句。以眾多詩韻其中的「śloka 首盧迦」而言,雖有四句,每句不是八字,而是八個音節,有可能八個音節僅是一字,有可能是四字或五字,但是,每一句音節的長短音須遵循詩韻的規定。(當然,也有不遵循的,這較複雜,暫時不談)。
從古代漢譯佛經來看,有些偈頌被翻譯成一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等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能說「一定就是四句偈」。
例如:
-----
以下各經偈頌為兩句。
《別譯雜阿含40經》卷2:「摩得梨即說偈言:『爾時敬禮世間勝,我亦隨汝恭敬禮。』」(CBETA, T02, no. 100, p. 386, c25-26)。
《別譯雜阿含83經》:「世尊說偈答言:『汝謂為清淨,其實為不淨。』」(CBETA, T02, no. 100, p. 402, c13-14)。
《別譯雜阿含93經》:「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云何比丘樂獨靜,如是思惟何所得?』」(CBETA, T02, no. 100, p. 406, b4-6)
-----
《雜阿含91經》卷4: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
淨除於速道,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成就於八法,
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CBETA, T02, no. 99, p. 23, c8-15)。
《雜阿含91經》上引偈頌最後七句,如是兩首偈頌,則最後一首偈頌為三句。最後七句如是一首偈頌,則此首偈頌為七句。
-----
此經偈頌為五句。
《雜阿含604經》:「如偈所說: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世尊與眾俱。』」(CBETA, T02, no. 99, p. 161, b15-18)
-----
此首偈頌為六句。
《雜阿含275經》卷11: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
飲食知節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CBETA, T02, no. 99, p. 73, c5-7)
------
《雜阿含467經》卷17:
「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
於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是則為比丘。
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於最後邊,
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CBETA, T02, no. 99, p. 119, b4-8)
此兩首偈頌為五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