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521: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2006年二月到五月,長老菩提比丘應香光尼僧團之邀來台灣講學期間,除了有一兩星期長老前往錫蘭參加衛塞節,大部分時間我都充當司機、翻譯及處理日常雜務。
得此機緣,我問了長老許多問題;長老也問了我一些問題。如果,時間回到從前,我會將所有問答紀錄下來;可惜當年我沒放在心上,等兩年後追記前事,記憶已經模糊,只寫下少數問題。
當年,菩提比丘應邀在福嚴佛學院發表「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我初次擔任佛學的翻譯,請長老先給我英文講稿,我事先翻譯好,以方便臨場即席翻譯。講稿中有些片段提及印順導師的佛學系統,在我的譯稿顯現出不一樣的風貌,我跟長老請示,他的英文講稿在翻譯之後會有如此如此的意涵,這真的是長老的本意嗎?後來,長老為了避免聽眾誤會,臨演講的前一天晚上將整段廢除,重新改寫。
以下我舉一段當年我所提的問題為例。
-------
我問:「《雜阿含995經》: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
 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CBETA, T02, no. 99, p. 261, a3-7)。
這是不是要我們不要計劃未來呢?不用預定機票及火車票,決定出發時才買票嗎?」
長老回答,「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經文不是要我們完全忘除對過去的記憶,也不是要我們不規劃未來,等事情來到眼前再處理;而是對過去不「追悔」,對未來不「渴望、馳想」。
Atītāṃ nānusocanti, nappajappanti nāgataṃ;
paccuppannena yāpenti, tena vaṇṇo pasīdatī.
不要憂愁過去,
未來尚未來到;
依現在的飲食維生,
因此容貌表情潔淨明朗。
此句巴利文為:[Paccuppannena 現在(instrumentive具格), yāpenti 飲食維生, tena 因此, vaṇṇo pasīdatī 顏色明淨(容貌表情潔淨明朗)〕。菩提比丘譯為:[They maintain themselves with what is present,以現在所有維持色身〕,隱約地表達現前的摶食、觸食、思食、識食,於此飲食知量,不貪求、不企盼。在《雜阿含995經》為:「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似乎僅論及現前的飲食。《別譯雜阿含132經》為:「現在正智食,纔欲為存身」,似乎意為依正智受用飲食,此飲食非用以愉悅、喜樂、企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只用於存身修道。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臉色和皮膚鮮明顯示禪定的成就。」
-------
鍾聞瑜問: (2022/8/21)
您問了17個問題都得到解答嗎?在此,您把「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與接下來的「飯食繫念故,顏色常鮮澤」一起解釋,若是只看前四句,我是萬萬不會這樣看待:
不要憂愁過去,未來尚未來到;依現在的飲食維生,因此容貌表情潔淨明朗。
好大的轉折呀!
菩提比丘譯為:[They maintain themselves with what is present,以現在所有維持色身],如果未經您解釋:[隱約地表達現前的摶食、觸食、思食、識食,於此飲食知量,不貪求、不企盼。 ]我也絕對不會往「飲食」的方向想;倒是長老引『覺音論師註』:「臉色和皮膚鮮明顯示禪定的成就。」給了我「禪悅為食」的聯想,老師!您覺得我的聯想是否過度了?
另外,關於第三問,我可不可以憑直覺説是「識」往生?在12支緣起中,「識」在「名色」之前,不記得是哪位法師曾提到:「識」雖然在「名色」之前,但它們幾乎同時入胎(前後只有剎那之別),互為因緣,若是「識」緣「名色」,名法是受、想、行、識,(此處的識有了別之意和前項的識是心識,它們是不一樣的)那應該不是「受想行識」一齊往生? 不知道長老是怎樣跟您解説的?您記得嗎?貼文出來給我們看好嗎?
哦!另外第11.的「有緣生,生元老死」的緣寫錯成元了。
我的胡亂之語,錯誤之處,請用力糾正。
-------
帖主答:
謝謝你指正錯字。
因為當年我未馬上寫下「長老的回答」,所以我無法保證當年長老做了怎樣的回答。即使現在來寫,恐怕是混雜入我個人的見解。
我會將我有明確記憶的問答作一貼文,分別貼出。
「當年,我準備了一張問題表格」,所以,我提的一部分問題有紀錄可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