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以「舍利」兩字說明回溯到印度語系原文求詞意、字義


漢譯經典中「舍利」通常用以指「亡者火化後的遺體」,有時會出現圓球狀的遺物,特稱為「舍利子」,例如:《長阿含2經》:「厚衣其上而闍維之,收撿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CBETA, T01, no. 1, p. 28, b14-16)。
-----
但是,其實「舍利」兩字並非專指「火化後之遺體」,而是泛指一切人的遺體。
例如:
1. 《雜阿含1227經》中,波斯匿王祖母闍維之後,應該不會有所謂的「舍利子」。
2. 《增壹阿含38.11經》:「王取舍利而耶維之」,從文意可見,火化之前稱遺體為舍利。
3. 《增壹阿含52.1經》經文中的「蛇旬」即是「火化、闍維」,也是稱火化前的遺體為舍利。

1. 《雜阿含1227經》:「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供養舍利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CBETA, T02, no. 99, p. 335, b10-12)
2. 《增壹阿含38.11經》:「王取舍利而耶維之」(CBETA, T02, no. 125, p. 727, b5)。
3. 《增壹阿含52.1經》:「其中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舉五百比丘尼舍利至於塚間。...
爾時世尊以栴檀木各傳與諸天。是時,世尊復告大將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分別而供養之,二沙彌亦復使然。」時大將受佛教已,各各分別而取供養,即取蛇旬。」(CBETA, T02, no. 125, p. 823, a21-b2)。
-------
一般在家佛教徒或許會認為「舍利」是巴利 'sari', 'sāri' 或 'sarī' 的譯音,其實這幾個字都沒有「遺體」的字義,巴利用字是 'sarīra',完整應翻譯作「舍利羅、室利羅、設利羅」,譯作「舍利」是「減省譯音」。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3:「灌灑蘇油以火焚之,誦無常經畢,取舍利羅置金瓶內,於四衢路側建窣堵波」(CBETA, T23, no. 1442, p. 864, c6-8)。
《翻譯名義集》卷5:「舍利。新云室利羅。或設利羅。此云骨身。又云靈骨。」(CBETA, T54, no. 2131, p. 1138, b4-5)。
《瑜伽師地論》卷44〈16供養親近無量品〉:「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十正行供養。」(CBETA, T30, no. 1579, p. 533, b10-14)。
-----
另一個大家可能較陌生的用語為「馱都」: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2:「盜設利羅、世尊馱都」(CBETA, T24, no. 1458, p. 535, b17)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卷1:「復有鄔波索迦,造窣覩波,欲安馱都,并辦種種香花。」(CBETA, T23, no. 1445, p. 1042, c22-2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2:「從外方載佛馱都來入迦濕彌羅國」(CBETA, T27, no. 1545, p. 216, a24)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8〈分別業品 4〉:「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䭾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CBETA, T29, no. 1558, p. 97, c18-22)。
《一切經音義》卷13:「馱都(梵語也,唐言『法界生』,如來碎身靈骨舍利,從法界體性生也)。」(CBETA, T54, no. 2128, p. 387, b13)
《彌蘭王問經(第1卷-第13卷)》卷12:「供養應供養者其馱都」(CBETA, N63, no. 31, p. 274, a13 // PTS. Mil. 237)
「馱都」,巴利為「dhātu」,原字有「界、元素、屍體」等意涵,或稱為「sarīradhātu」,即是指火化後之遺骨、舍利子。
-------
Rex Su
字源是上古印歐語的*ḱerh₂-,原本是頭、頂、角的意思。印度伊朗的印歐語言屬satem詞系,就是原本k開頭的 "百"會變成s開頭。有點像後來很多c在歐洲也變成s的音。比如和它同字源的cerebral (頭),triceratops中的cera(角)。進德語系後百的k變成h,相關的字有horn,與unicorn裡的cor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