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駿 2020/2/16
我所知道的「大乘非佛說」的意思,就是「所有不被學者所認定的早期資料所包含的大乘法,其實質內容、思想義理,佛陀從來都沒有親口說過」。但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不是您所說的「臆測、不是真正了解」,以致於錯誤。如果是,那我會建議學者不要只對一般人宣揚「大乘非佛說」這個論調,而不多加解釋,因為這會令很多人誤解,甚至障礙很多人對佛法的探索、認識。
對一般人而言,知道廣義相對論正確與否,那不急可以慢慢來,也可以都不需要知道,因為那跟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留待專家去瞭解就好。但一個人在信受「大乘非佛說」後,該說是否會對此人的學法軌跡,乃至個人命運造成什麼影響呢?知道這個理論的可靠性有多高真的不重要嗎?還是說,雖然這個理論的影響是重大、即時的,但每個人都非得花上幾十年的時間變成專家學者,不然就此連提幾個問題都不被許可,而只能單方面地接收這個訊息
大乘非佛說已經是學術界的定論了嗎?現階段學者們能篤定地這麼說嗎?如果這個道理真的已經是金科玉律、顛扑不破,而且顯而易見,其實大可直接大方地回答「是」、「能」。不然的話,我的質疑就不是沒有道理。
如果我的質疑是沒道理的,可以直接依理論理來評破,我不介意。在理性證據上的確已經是如此的話,我不會有什麼好懷疑、反對的。
您們的發言,在我看來都是有份量的,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個人以為,在討論的場合,重點應該放在「論述本身是否為真、合理」。至於發言的人是否初學、中學,還是學者教授,這從來都不是決定其言論是否為真理的絕對標準。
--------------
蘇錦坤 2020/2/17
- 「我所知道的『大乘非佛說』的意思,就是『所有不被學者所認定的早期資料所包含的大乘法,其實質內容、思想義理,佛陀從來都沒有親口說過。』」其實,歷史上主張「大乘非佛說」的部派很多,當代的南傳佛教僧團絕大多數也主張「大乘非佛說」,這不僅僅是歐美學者的意見,西元 1745年日本思想家富永仲基著《出定後語》也是主張「大乘非佛說」。當代學者藍吉富以佛教歷史學者的立場發表「『大乘非佛說』在學術界已經是『常識』了」,這一敘述應該是相當接近事實。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_15.html
- 目前佛教是一個大家庭,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新興佛教及「附佛外道」。在共同推動「佛法」與「佛教」的前提之下,去提別人不是佛說、自己所弘揚才是佛說,已經不合時宜而徒增諍論。
- 「那我會建議學者不要只對一般人宣揚『大乘非佛說』這個論調,而不多加解釋,因為這會令很多人誤解,甚至障礙很多人對佛法的探索、認識。」我不贊成學者去強調「大乘非佛說」,而是以「文獻學 Philology」、「語言學 Linguistics」與「佛教考古學 Buddhist Archaeology」的立場去論列「佛典文獻史」和「印度與中亞佛教史」。
------------------
蔡維駿法友提到:
「但一個人在信受『大乘非佛說』後,該說是否會對此人的學法軌跡,乃至個人命運造成什麼影響呢?」
我在這裡分四點來講:
- 一般學佛的人,不管相信「大乘非佛說」還是不相信「大乘非佛說」,對他的日常生活並不會造成任何改變。他只要去閱讀印順導師《妙雲集》第16冊154頁的「大乘是佛說論」,及相關的「大乘非佛說」論述即可。反正只是「長個姿勢」,對日常生活也沒什麼改變。
- 假設有人發大心、立大願,一旦讓他或她理解「大乘是佛說」或是「大乘非佛說」,馬上披甲精進(《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7:「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峯萬峯去」(CBETA, T47, no. 1997, p. 742, b25-26)),這麼事關重大的問題、攸關以後百世、千世的慧命,就不該在這「半瓶子晃盪」的「面冊」問這種重大的問題。趕快千里行腳、問盡天下尊宿來解決這個問題。
- 即使問了千人、百人,得到的不外兩種答案:「是」或「不是」,這也幫不了太多忙。(《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1:「從門入者,不是家珍。」(CBETA, T48, no. 2003, p. 145, a17)),這件事情終究要靠自己判斷才行。
- 我以為,「大乘」是一個模糊概念,應該還是就單一經典或一組經典,考究這一組文獻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目前的譯本或梵巴文本的年代是第幾世紀?等等的問題。
我舉一個例,如果有人問:「稱『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名,即能究竟成佛」,這是不是「佛說」?這是不是「佛教」?
我認為可以從這個角度討論,佛教文獻上,哪一個經典最先提到稱「經名」即能成佛?
佛教歷史上,哪一個年代最先提到有「稱經名即能成佛」的活動?
至於,要不要信仰這樣的宗派,這是個人的抉擇,別人替他著急也幫不了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