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阿含110經》:「時,有金剛力士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我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CBETA, T02, no. 99, p. 36, a15-18)。
這一位「金剛力士鬼神」,南傳作「金剛手夜叉」(vajirapāṇi yakkho),《中部》註《破斥猶豫》說,這是天帝釋(sakko devarājāti veditabbo),《增一阿含37.10經》說是「密跡金剛力士」。都是讓對方的頭破作七分,而不是其他數量。我們在巴利《經集》第五品《彼岸道品》看到類似的敘述,衣衫襤褸的貧困婆羅門跟十六位童子的老師巴婆利 Bāvarī 乞討金錢而被拒絕時,前者對後者下了詛咒,導致老師巴婆利派遣座下十六位童子前往舍衛城代老師跟佛陀請教此事,最後十六位童子各自向世尊提問,而成為精彩的《彼岸道品》。
據說,「阿含、尼柯耶」經文中的「金剛力士」、「密跡金剛」、「金剛手夜叉」在所謂「大乘經典」中,蛻變成「大勢至菩薩」,從梵本的菩薩名稱可以見到這種演變的跡象。
「金剛力士」、「密跡金剛」、「金剛手夜叉」造像的特徵是:「手拿上頭小、下頭大的『帶突出物』的棍棒,手上拿著有獅子頭的獸皮」,「手上拿著有獅子頭的獸皮」與希臘羅馬神話有關,可不是佛教的本物。這張獸皮在中國演變成小男童戴的虎頭(頭T)的外套、上衣,請參考照片一、二。
「金剛力士」、「密跡金剛」、「金剛手夜叉」其實有另一種造型,就是手持「金剛杵」。我們可以看見照片三顯示希臘神話的天帝「宙斯 Zeus」,宙斯是天帝也是雷神,手上拿的是「閃電」,你看,是不是很像「金剛杵」呢?
「宙斯 Zeus」與《梨俱吠陀》的天神同源。據說,《梨俱吠陀》的天帝叫「Dyaus」。
-----------
由於《雜阿含經345》明言引自《彼岸道品》的偈頌,可見《彼岸道品》此經早於《雜阿含345經》。《雜阿含經982經》、《雜阿含經983經》、《雜阿含經1164經》與《雜阿含經1321經》也出現同樣的議題。
我們回過頭來看上述的此一詛咒:元亨寺版《經集》983頌的翻譯是:「若我乞汝五百金,汝若不肯付出予,七日之內而汝頭,裂成七塊不復合。」(CBETA, N27, no. 12, p. 274, a6-7 // PTS. Sn. 191)。可見頭破成七片,是古印度慣用語,並不一定必須跟金剛力士拉上關係。
此一金剛力士的「說詞」,其實跟前面的貼文「梵天請佛說法」相似,應該遵隨「四依法」的「依義不依語」,了解此段敘述的精神,而不要「執以為實」。
-----------
佛陀的教導經過一千五百年到兩千年的口誦傳承,最後才以書寫文字記錄下來。這當中要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不同心器,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說法和傳誦;為了傳播與傳承的目的,在口誦傳承的過程依照地方、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將庶民所習慣的神祉編入經文,在後代看來是不妥,可是古代實是慣用的操作,你只要看看關公(關羽)與漢式的財神爺進入一般佛教寺院,就知道「世情如此」,只好說是「隨順眾生」了。
所以此段敘述可以當作,當年佛教四眾弟子對佛陀十分敬重,認為佛陀金口質問,如拒而不答,定受神靈嚴罰,僅此而已,恐怕是「持黃葉止小兒啼哭」,無須當真。
最主要還是不要「買櫝還珠」,因枝節敘述而不聽聞此文所探究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