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增支部 3.65經》為《中阿含16經》:四種安穩住處





--------
《增支部 3.65經》為《中阿含16經》的對應經典。
剛接觸佛學的西方學者對《增支部 3.65經》顯露近乎狂熱的喜愛,一般稱之為《卡拉瑪經》(kālāmā),其實此經的巴利經名為《羈舍子經》(Kesaputtiya)。《中阿含16經》的漢譯經名為《伽藍經》,似乎是(kālāmā)的音譯。如果依「伽藍」倒回去擬音,可以得到「galam」的拼音。
------
以下這一段備受推崇的《增支部 3.65經》經文並未出現在《中阿含16經》的經文中:
------
世尊說:「卡拉瑪人,對於心中的懷疑、猶豫提出質疑、猶豫是合適的。來,卡拉瑪人,
  1. 不要相信口耳相傳的傳誦,
  2. 不要相信傳統,
  3. 不要相信謠言,
  4. 不要因經典的權威而相信,
  5. 不要因推測而相信,
  6. 不要因定理而相信,
  7. 不要因似是真實的推理而相信,
  8. 不要因深思熟慮的見解而相信,
  9. 不要因他人擁有的能力而相信,
  10. 不要因認為『這位比丘是我們的老師』而相信。
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惡,這些事情是該斥責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譴責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傷害與禍害』,捨斷它們。 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善,這些事情是無過失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讚揚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受益與幸福』,著手與持續如此作。」
---------
接下來,世尊對尚未於佛法起深信的人,尚未建立正見的人解釋四種安穩處。
開仁法師 Kairen Shi 慈悲,對我在「四種安穩住處」的誤譯提出善意的提醒,我在此將此四種安穩住處列舉於下。
---------
《中阿含16經》:
  1. 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有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
  2. 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無報,如是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
  3. 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
  4. 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CBETA, T01, no. 26, p. 439, b9-26)
[*2-1](有善惡業)+有【宋】*【元】*【明】*。[4](無善惡業)+無【宋】*【元】*【明】*。
---------
元亨寺版《增支部3.65經》(assāsā 翻譯作「慰安」):
  1.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有是處,我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2. 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我將於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匠得之第二慰安。
  3. 又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
  4.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12]我已見己之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CBETA, N19, no. 7, p. 274, a6-11 // PTS. A. 1. 192),[12]兩者就是不造惡,與造而不報之兩者。
---------
莊春江老師翻譯《增支部3.66經》,(assāsā 翻譯作「穌息」):
  1. 「如果有來世、有有善作與惡作之業的果與報,那時,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我必將往生到善趣、天界。」這是第一種證得的穌息。
  2. 「如果沒有來世、沒有善作與惡作業的果與報,那時,我在當生中無怨恨、無惱害、無苦惱而保持自己的安樂。」這是第二種證得的穌息。
  3. 「如果惡落於作惡者,而我對任何人都不意圖惡的,不作惡業,苦將從哪裡接觸我呢!」這是第三種證得的穌息。
  4. 「如果惡不落於作惡者,那時,我看見自己兩者都清淨。」這是第四種證得的穌息。   葛拉嘛們!那位這麼無怨恨心、無惱害心、無污染心、清淨心的聖弟子,他在當生中證得這四種穌息。
---------
關則富老師翻譯《增支部3.65經》,(assāsā 翻譯作「安穩」):
  1. 「如果有來世,有善、惡業的果報,則我在身壞命終後將往生善趣、天界。」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2. 「如果沒有來世,沒有善、惡業的果報,則我就在此世讓自己維持無怨、無害、無惱、快樂。」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3. 「如果作[壞事]時有邪惡被做,然而我並未對任何人意圖邪惡;既然我沒有作邪惡之業,哪裡會遭受苦[報]?」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4. 「如果作[壞事]時沒有邪惡被做,則我看見自己在兩方面皆清淨。」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迦羅摩人!一旦聖弟子如此心無怨憎、心無惱害、心無污染、內心清淨心,他就在此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
帖主會選擇關則富老師的詮釋來翻譯。
帖主以為,經文是指「能辨別善惡,斷離貪瞋癡」,對下列四種主張的人,各自都可以得到安穩處。
經文不是指「聖弟子」可以兼有下列四種安穩處。
顯然,「聖弟子」不會有其他三種主張。
此四種狀況為:
  1. 有來世,有善、惡業的果報,這是世間正見。
  2. 指六師外道「末伽梨拘舍梨 Makkhali Gosāla」的主張。《長阿含27經》:「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CBETA, T01, no. 1, p. 108, b13-15)
  3. 似乎是暗指耆那教尼犍子,但是僅憑經文字句,無法確認。
  4. 指六師外道「不蘭迦葉 Pūraṇa Kassapa」的主張。《長阿含27經》:「若自作,若教人作,研伐殘害,煮灸切割,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婬逸妄語,踰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CBETA, T01, no. 1, p. 108, a27-b1)。
----
開仁法師的補充(2020/10/14)
【四個安穩住處】之異譯:
《增支部》A3:65
關則富《巴利語佛經譯注》345-6頁(注718):
…他就在此世獲得四種安慰:
一、如果有來世,有善、惡業的果報,則我在身壞命終後將往生善趣、天界。
二、如果沒有來世,沒有善、惡業的果報,則我就在此世讓自己維持無怨、無害、無惱、快樂。
三、如果作〔壞事〕時有邪惡被作,然而我並未對任何人意圖邪惡,既然我沒有作邪惡之業,哪裡會遭受苦〔報〕?
四、如果作〔壞事〕時沒有邪惡被作,則我看見自己在兩方面皆清淨
【A】《增支部注》的翻譯(假設的第四句)
關則富:我沒有作邪惡,即使作時也沒有〔邪惡〕被作,因此我看見自己在兩方面皆清淨。
開印法師:「我看見自己的兩者皆清淨」:我沒造作惡及行為不造作(惡)業,也因這兩者而認定/察覺自己是清淨的。
齎因老師:若惡我不作,若(惡)正在作也沒被作,那麼以兩方面,我見到自己是清淨的。
【B】兩方面
菩提長老兩方面,指(1)未造惡業,(2)以慈悲喜捨的修行培養清淨心。(參考《中阿含16伽藍經》)
齎因老師
從漢譯的經文與參考巴利經文,我的理解如下,請參考:
《中阿含16伽藍經》:
A 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
B 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
C 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貪瞋癡業)
因為對方不能分別A與B,佛陀不從這裡回答,所以用四種假設。
1.如果有A與B à 因為沒有C à 所以 來世 天趣
2.如果沒有A與B à 因為沒有C à 所以 現世 樂住
3.如果有B à 因為沒有C à 所以 無苦
4.如果沒有B à 因為沒有C à 所以 無怖
只要沒有C,這四種假設都「有利無苦」。
所以,我認為兩方面是指「離惡業與四無量心」。
這樣的話,與菩提長老的認知一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