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寺版《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的五王在位年代,不知是否有排版錯誤的問題?
元亨寺版《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凡於諸隣邦人之間——於此有稱為安提瑜迦[14]之臾那王,又越過其安提瑜迦王,有稱為土羅(瑪)耶王、安提奇那王、摩迦王、阿利奇修達羅王之四王」(CBETA, N70, no. 38, p. 224, a14-p. 225, a2 // )
[14]Aṁtiyoga or Atiyoga(K), Aṁtiyoka(Sh)。參照第二章註。Tulamaya(K), Turamaya(Sh), Turamāya(G)= Ptolemy II Hhiladelphos of Egypt, B. C. 285-247; Aṁtekina(K, G), Aṁtikini(Sh)= Antigonus Gonatas of Macedonia, B. C. 276-239; Makā(K)Maka(Sh, M)Magā(G)= Makas of Cyrene, B. C. cir. 300-250; Alikyaṣueale(K), Alikasudara(Sh, M)= Alexander of Epirus, B. C. 272-cir. 255,大致為 Alexander of Corinth, B. C. 252-cir. 244。此等諸王之年代,由於學者多少舉不同之數字。今唯由一說。
----------
帖主依元亨寺版《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的註解排列其在位年代如下
- BC 261-246
- BC 276-239
- BC 300-250
- BC 272-255
- BC 252-244
第四位國王只到西元前255年還在位,可是第五位要到西元前252年才當國王,第四位和第五位當國王的時間沒有重疊呀,這會造成五王未同時在位的情況!
----------
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169頁:
大摩崖石刻第十三章,說到(阿)育王遣使西方五王國弘法,記著五王的名字。經學者的考究,五王的在位年代,雖還有多少異說,然五王並世的年代,不出於西元前二六一到二五八──四年間,已成為學界的定論。
-------------------
《阿育王法敕 Dhamma-lipi 法的文書》第13章提到周邊五個國王的名字,他們分別是:
- 安提瑜迦王 Aṁtiyoga 安條克二世 Antiochus II Theos of Syria, 敘利亞國王
- 土羅(瑪)耶王 Tulamaya, 托勒密王二世 Ptolemy II Philadelphus,埃及國王
- 安提奇那王 Aṁtekina 安蒂哥魯斯 Antigonos Gonatas of Macedonia, 馬其頓王
- 摩迦王 Magas of Cyrene, 位於今日北非利亞的國王,是托勒密王二世的同父異母兄弟
- 阿利奇修達羅王 Alikyaṣueale, 伊比魯斯的亞歷山大王 Alexander II of Epirus
這五位國王的在位年代為(BC 西元前),括弧()中的年代為 Vincent Smith 書中所載的年代
- BC 261-246 (BC 280-???)
- BC 285-246 (BC 285-246)
- BC 272-239 (生年 BC 319-239)
- BC 276-250 (BC 276-250)
- BC 272-242 (BC 272-242)
我們捨棄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的註解,重新以英文《維基百科》為準,則五王並存的年代為西元前 261-250年,《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的銘文為「灌頂八年」,所以阿育王登基約為西元前 268-257年。如果阿育王登基於佛入涅槃後116年,那麼,佛滅紀元約為西元前 384-373年之間。
那麼為何要將佛滅訂在阿育王登基之前116年,而不是218年或200年呢?
《阿育王傳》卷6:「佛以法付囑迦葉。迦葉以法付囑阿難。阿難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囑於汝。尊者毱多」(CBETA, T50, no. 2042, p. 126, b7-1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40:「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汝今知不?世尊言教付囑於我而般涅槃,我今復欲入般涅槃,轉以教法付囑於汝,當善護持。」又復告曰:「我滅度後,於王舍城有商主妻當生一子,其子生時以奢搦迦衣裹身而出,因即名為奢搦迦(商那和修),...尊者奢搦迦度鄔波笈多」(CBETA, T24, no. 1451, p. 408, c13- p. 411, b18)
阿育王灌頂時,錫蘭傳說為佛滅二百十八年滿。
漢譯《善見律毘婆沙》卷1〈序品 1〉:「今次第說師名字:優波離,[10]大象拘,蘇那拘,悉伽符,目揵連子帝須。」(CBETA, T24, no. 1462, p. 677, b19-20)
[10]Dāsaka, Sonaka, Siggava, Tissa Moggaliputta.。
巴利《一切善見律註序》作:「優波離、大象拘、蘇那拘、私伽婆(悉伽符)、目犍連子帝須」(CBETA, N70, no. 36, p. 33, a12-13 // PTS. Sp. 32)
若優波離18歲依世尊出家;世尊入滅時,優波離已58歲,該年剃度 20歲之大象拘。大象拘60歲時剃度 20歲之蘇那拘(佛滅40年),蘇那拘60歲時剃度 20歲之私伽婆/悉伽符(佛滅80年),私伽婆/悉伽符60歲時剃度 20歲之目揵連子帝須(佛滅120年),目揵連子帝須40歲時阿育王灌頂(佛滅140年)。
若優波離18歲依世尊出家;世尊入滅時,優波離已58歲,10年後剃度 20歲之大象拘(佛滅 10年)。大象拘70歲時剃度 20歲之蘇那拘(佛滅60年),蘇那拘70歲時剃度 20歲之私伽婆/悉伽符(佛滅110年),私伽婆/悉伽符70歲時剃度 20歲之目揵連子帝須(佛滅160年),目揵連子帝須50歲時阿育王灌頂(佛滅190年)。
如果以「一代三十年」的古代概算方法的話,會是這樣:
若優波離18歲(也可能是28歲)依世尊出家;世尊入滅時,優波離已58歲,10年後剃度 20歲之大象拘(佛滅 10年)。大象拘50歲時剃度 20歲之蘇那拘(佛滅40年),蘇那拘50歲時剃度 20歲之私伽婆/悉伽符(佛滅70年),私伽婆/悉伽符50歲時剃度 20歲之目揵連子帝須(佛滅100年),目揵連子帝須50歲時阿育王灌頂(佛滅130年)。
我認為阿育王灌頂(佛滅116年)較合理,因為連續四代在七十歲收傳法第子,機率甚小。
北傳的五師相傳,從阿難、商那和修、鄔波笈多,三船無法達到兩百年。
《歷代三寶紀》卷1:「《育王傳》云:『佛泥越後百十六年,閻浮提王名阿輸伽。」(CBETA, T49, no. 2034, p. 23, c8-9)
----------------
《阿育王刻文》第十三章:「凡於諸隣邦人之間——於此有稱為安提瑜迦[14]之臾那王,又越過其安提瑜迦王,有稱為土羅(瑪)耶王、安提奇那王、摩迦王、阿利奇修達羅王之四王」(CBETA, N70, no. 38, p. 224, a14-p. 225, a2 // )
[14]Aṁtiyoga or Atiyoga(K), Aṁtiyoka(Sh)。參照第二章註。Tulamaya(K), Turamaya(Sh), Turamāya(G)= Ptolemy II Hhiladelphos of Egypt, B. C. 285-247; Aṁtekina(K, G), Aṁtikini(Sh)= Antigonus Gonatas of Macedonia, B. C. 276-239; Makā(K)Maka(Sh, M)Magā(G)= Makas of Cyrene, B. C. cir. 300-250; Alikyaṣueale(K), Alikasudara(Sh, M)= Alexander of Epirus, B. C. 272-cir. 255,大致為 Alexander of Corinth, B. C. 252-cir. 244。此等諸王之年代,由於學者多少舉不同之數字。今唯由一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