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上有人貼出中國鄧殿臣教授的此次講話:「南傳佛教的經典文獻」。
這恐怕是年代久遠的演講,有些敘述已經「不合時宜」,而且值得商議的敘述頗多,令人擔憂。一般而言,演講會有「口誤」,也會針對現場觀眾作一些狹隘的修改,不見得能完全反映演講者的學術主張。
在此我為初學者作些澄清,以免被此一貼文誤導。
--------
- 「《長部》就是把長的經集在一起了」,這雖是「古說」,但是菩提比丘不作這樣的解釋。
- 「《長阿含》裡有30部經,他們《長部》裡是34部經」。二十世紀發現了梵文《長阿含經》,有44部經,學者判定是「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經》。漢譯《長阿含1經》為《大本經》,此經的對應經典在《長部》位於第14經,巴利《長部1經》為《梵網經》,此經的對應經典在《長阿含》位於第21經。梵文《長阿含》第一經為《十上經》,此經的對應經典在《長阿含》位於第21經,在《長部》位於最後一經,第34經。
- 「《中部》就是篇幅適中,不長不短的經集在一起,叫《中部》」,這雖是「古說」,但是菩提比丘不作這樣的解釋。
- 「《中部》152經,其中有98部經和我們的《中阿含》相同」。比較合適的敘述是:「《中部》152經,其中98部經有《中阿含》對應經典。漢、巴對應經典之間,尚有如「經名、人名、地點、人數、說法細節、偈頌多寡」等等差異。
- 「看樣子我們的《雜阿含》不如他們的《相應部》系統、內容豐富」。這只能說是「偏見」。
- 「《相應部》和我們的《雜阿含》、《增支部》和《增一阿含》相差的就很多了,有很多經是不同的」。其實,《相應部》和《雜阿含經》還是相當近似,至於《增一阿含》的翻譯出自「默誦」,翻譯得相當不理想,所出的狀況不少。
- 「《小部》有15部經」。現存巴利《小部》有19部經:1. Khuddakapāṭha 《小誦》2. Dhammapada 《法句》3. Udāna 《優陀那》4. Itivuttaka 《如是語》5. Suttanipāta 《經集》6. Vimānavatthu 《天宮事》7. Petavatthu 《餓鬼事》8. Theragāthā 《長老偈》9. Therīgāthā 《長老尼偈》10. Apadāna 《譬喻》11. Buddhavaṃsa 《佛種姓》12. Cariyāpiṭaka 《所行藏》13. Jātaka 《本生》14. Mahāniddesa 《大義釋》15. Cūḷaniddesa 《小義釋》16. Paṭisambhidāmagga《無礙解道》17. Nettippakaraṇa 《導論》18. Milindapañha 《彌蘭陀王問》19. Peṭakopadesa 《藏釋》
- 「《法句》、《自說》、《如是語》、《長老偈》、《長老尼偈》、《天宮事》、《餓鬼事》、《本生經》」,《法句》、《自說》、《如是語》等譯名未帶「經」字,是合理的,因為巴利並無「 sutta 經」字。依此來看,《本生經》英翻譯作《本生》,巴利並無「 sutta 經」字(Jātaka)。
- 「《自說》裡沒有人問他,佛陀感興的時候,因事而發,表達自己興奮心情時講的一些話,叫感興語(Udāna),無問自說,沒人討論,沒人請教,自己講的一些經」。「Udāna 優陀那」不是「無問自說」,以前講過,這裡就不重複了。
- 「《經集》(Suttanipāta)。也是一部很重要的經,比較古老。社科院亞太所郭良鋆先生翻譯了」,郭良鋆翻譯的《經集》在台灣流傳相當廣,這是非常非常不理想的翻譯,如果找不到理想的譯本,請直接閱讀菩提比丘的英譯本。千萬不要先閱讀郭良鋆翻譯的《經集》,恐怕讀者會先入為主,誤解了經義。
- 「第十一部是《釋義》。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鄧殿臣老師說錯了,《釋義》(《大義釋》與《小義釋》)是很重要的文獻,保存了經典結集到覺音論師之間的註釋書傳統文獻。
- 「第十三《譬喻》,翻成「譬喻」是個錯誤」。「譬喻 Apadāna」為「演繹故事來引人接觸佛教、了解佛法」,另有一個字「upamā」才是「比喻、寓言」。
如要閱讀《小部》經典,帖主建議先閱讀第二部《法句》及第五部《經集》,第五部《經集》可以先從第四品〈義品〉與第五品〈彼岸道品〉先讀起。
------以下為「正文」第三段------
第二藏是經藏,經藏是主體,內容浩繁,非常的豐富。他們的經、律分得很清楚,經藏分成五部:《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叫 Pañca Nikāya 經藏五部(《尼柯耶》),這是巴利三藏的主體部分。我們大致介紹一下。《長部》就是把長的經集在一起了。《長部》有34經,這34部經裡比較重要的是第一部經《梵網經》,是破外道邪見的。他講了62種外道,62種學說、思想,哲理性很強。有《大般涅槃經》,是講佛陀入滅以前幾個星期的生活情況,講得很詳細;以及他入殮以後,火化,各國國王來分取舍利的情況。還有《善生經》,也就是《六方禮經》,是講世間法的,講一個家庭收入應該怎麼支配,應該怎麼對待父母,怎麼對待傭人,怎麼對待師長,怎麼對待妻子兒女,是對在家人說的。這些經都是很重要的,都在《長部》裡邊。《長部》和我們的《長阿含經》相較之下,《長阿含》裡有30部經,他們《長部》裡是34部經。其中相同的有27部,《長阿含》和《長部》相比較,相同的較多,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相同,基本上相同。
《中部》就是篇幅適中,不長不短的經集在一起,叫《中部》,我們這裡叫《中阿含》。《中部》分為15品,152經。其中有98部經和我們的《中阿含》相同。他們的《中部》和我們的《中阿含》也可以對應起來。《中部》經都是講一些比較深奧的佛教義理,學者、哲學家都比較喜歡研究《中部》。我們這裡諸位有興趣的,《中阿含經》是最值得研究,最值學習的。
第三部是《相應部》。我們這裡叫《雜阿含》。《相應部》一共有56相應,2889經,都是比較短小的經。其中比較重要的,比如《轉法輪經》,初轉法輪,向五比丘說法,講四諦八正道,講最基本的教義,很重要的經。和《相應部》相對應的這部《雜阿含》內容比較龐雜,有50卷,1362經。兩者數量相差比較大,看樣子我們的《雜阿含》不如他們的《相應部》系統、內容豐富。
第四部是《增支部》。我們叫《增一阿含》。增支部就是法數一個一個地增加,由短而長,按照這種組織方法編排起來的一部經,南傳巴利語系裡的《增支部》(Anguttara Nikāya)和我們漢語《大藏經》裡的《增一阿含》也是不同,差別比較大,他們的《增支部》是11集,2198經。可以籠統地說,我們的《四阿含》相當於他們五部裡面的前四部,我們的《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相當於他們五部裡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大致是這樣。但是相同的程度,相似的程度不同。《長部》和《長阿含》、《中部》和《中阿含》相同的比較多。他們的《相應部》和我們的《雜阿含》、《增支部》和《增一阿含》相差的就很多了,有很多經是不同的。
第五部我們就沒有了,巴利經藏是五部,我們只有《四阿含》。他們第五部叫《小部》(khuddaka-nikāya)。為什麼叫小呢?可能形成的比較晚,和前面四部比較起來晚,大概不會晚過西元前三世紀,西元前三世紀或者二世紀應該就形成了。我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小部》,因為我們沒有。我們應該意識到,漢語《大藏經》雖然很豐富,量很大,但是我們還有很多沒有,這樣,中國的學者,僧人,信徒就沒有瞭解,佛陀講的那些經,當時形成的那些經到現在還有很多沒有介紹過來,像《小部》我們就沒有。《小部》有15部經,他們是《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長老偈》、《長老尼偈》、《天宮事》、《餓鬼事》、《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這15部經。其中有比較重要的經。所以,我主張翻譯《巴利三藏》首先應翻譯那些沒有的。像《小部》就應該先翻一下,翻得不太準確可以慢慢地再改進。下面把15部簡單地介紹一下。
第一《小誦》(Khuddakapāṭha),都是佛教徒日常念誦的那些小經,三皈五戒都有。《小誦經》大家都能背誦,一共有九個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吉祥經》、《寶經》、《慈悲經》。這些經都在《小誦》裡邊,形成的比較晚。估計是這樣,佛教創立兩、三百年以後,在社會上流行比較廣的那些經都集成《小誦》了,而且放在《小部》裡的第一部。《小誦》裡的經在南傳這些國家,很多人都能背過。《吉祥經》是李榮熙先生從英語翻譯過來的,樸老說老聽說吉祥經、吉祥經,翻譯過來看看,翻譯後在法音雜誌發表過。
第二部是《法句》(Dhammapada)。我們翻譯了,法句也是這樣的性質,是含義很深邃一些名言、格言,有四、五百首詩偈,26品。葉均先生翻過,以前也有翻譯,《小誦》沒有。
第三部《自說》,沒有翻譯。什麽叫「自說」?佛經大都是有人請教佛陀,然後佛陀就給他講。於是『如是我聞』就這樣講了。《自說》裡沒有人問他,佛陀感興的時候,因事而發,表達自己興奮心情時講的一些話,叫感興語(Udāna),無問自說,沒人討論,沒人請教,自己講的一些經。我們沒有翻譯過。
第四是《如是語》(Itivuttaka),就是如是我聞,沒有人翻過,現在佛教文化研究所正組織人翻譯。《如是語》和我們的《本事經》有些相近的地方,但是不同。
第五是《經集》(Suttanipāta)。也是一部很重要的經,比較古老。社科院亞太所郭良鋆先生翻譯了,她到斯里蘭卡留學兩年,專門學這部《經集》,回來後翻譯出來,但《經集》是詩,她翻成了散文。
第六部、第七部是《天宮事》(Vimānavatthu)、《餓鬼事》(Petavatthu),沒有翻。天宮事講的是天宮裡種種樂事及天宮中的那些生靈積功德、做善事的那些情形。第七講餓鬼,講地獄裡面的餓鬼的情況,沒有翻。我們漢語《大藏經》裡有一部《鬼問目連經》,和《餓鬼事》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第八部是《長老尼偈》(Therī gāthā)是佛的女弟子—比丘尼所說的一些偈,大概有七十三位,包括佛陀的姨母,叫大愛道 Prajāpati。這部經我翻譯了,由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比較短小,一共五百多首偈。這裡說錯了,《長老尼偈》是第九部,第八部是《長老偈》(Thera gāthā),比《長老尼偈》厚多了,是264位長老,都是佛陀的弟子所說的偈子,共1291首。
第十部是《本生》(Jātaka)。這15部經中最大的是《本生經》,大概有十本。講佛陀成佛以前生生世世的一些經歷,有547個本生,所以叫 550本生,這部沒有翻。我們漢語《大藏經》裡有一些本生,像《六度集經》、《生經》、《太子須達那本生》但沒有一個完整的部類,沒有把本生集在一起。南傳大藏經裡把巴利三藏裡的本生集在一起,集成一部《本生經》。這部也是很重要的。學者認為,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講法經常引用一些民間故事,佛陀弟子講經也是這樣。把當時西元前六世紀的時候在印度一帶流傳的一些故事編輯在一起就成了《本生》。有這麼個說法。佛教內部認為這些都是佛陀以前的經歷,本生裡邊的主人公都是佛陀的前生。《本生》的文學價值很高,搞文學的把它看成文學作品,本生也沒有翻。我把其中的《大隧道本生》翻譯了,法音出版。547個本生絕大部分沒有翻過來,這是很大的缺憾。《本生》是很生動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講一個小的本生。
有一個《古地拉本生》,說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名叫古地拉的琴師,彈維那琴的,彈得很好。有一位叫木西拉的人想學彈琴,就到古地拉琴師家裡求教。琴師不在,他的父母在家。琴師父母雙目失明,琴師是位孝子,把父母照顧得很好。木西拉見琴師不在,就從牆上摘下一把琴彈了一個曲子,雙目失明的老人聽到琴響,就說,是不是有耗子在弄孩子的琴呢?這人聽了很慚愧,就說我是來向你兒子學琴的。古地拉回來後,見此人不是很善良,不願意收他,他就向兩位老人求情,兩位老人聽了說,人家那麼遠來了,你就收下吧,兒子聽了父母的話就把他收下了。這個琴師經常到王宮去彈琴,因為國王和王后都很喜歡聽他彈琴,請他去,這個學生也跟著去。經過幾年學生學得也不錯了。當時琴師拿著國王的俸祿,這個徒弟就給國王說,我也是一起來彈琴的,也應該給我俸祿。國王講,不行,你是學生。要不然你們師徒二人比賽一下,如果大家認為你彈得跟師父一樣了,我就給你一樣的待遇。這一天在王宮要賽琴了,比賽之前琴師有很重的負擔,他想,他畢竟年紀大了,這是第一;第二他應該彈得比學生好,萬一彈得不好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於是在賽琴前一天,他來到野林裡想自殺,他想死了以後,自己的名聲可能保留一生,沒有什麼玷污。這時帝釋天顯靈了,就跟他說,你不要害怕,好好彈,我會幫助你,我給你使個眼色,你就撥斷一根琴弦,我再給你使個眼色,你就把第二根撥斷了,最後把所有琴弦撥斷,繼續彈琴,肯定能彈好,你聽我的。賽琴那天,人很多,王宮大臣都來了,琴師先彈,帝釋天只有他一個人看到,按眼色他撥斷了一根弦,少了一根弦,彈得曲子更好更美妙了,所有弦都斷了,而彈出來的琴曲無比的美妙,誰都沒聽到過。在場的人無比驚喜,齊聲喝彩,彈的非常的成功。下邊是他弟子來彈,他只能彈跟老師學的那些東西,怎麼也超不過他的老師呀,於是他也把琴弦弄斷了一根,結果音不全了,最後把弦都弄斷了,一點聲音都沒有,彈不出來了。大家就說他,你還想跟你老師比,忘恩負義,就把他趕走了。後來琴師還被請到天宮去彈。這些小故事非常生動。我想我們在一定的時候,應該把547個本生都翻譯過來,來豐富我們的佛教文獻和佛教文學。
第十一部是《釋義》。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就是解釋《經集》的,解釋第五部《經集》的。
第十二部是《無礙解道》就是理解佛法的方法,辯才無礙。實際上應歸到《論藏》裡面去,但不知為什麼歸到經藏裡面了。
第十三《譬喻》,翻成「譬喻」是個錯誤。《小部》第十三部經翻成「譬喻」,實際上他是講的佛和羅漢、菩薩的一些生平事蹟。應該翻成傳記,也是因為詞的問題弄錯了。多少年來這麼講,我們先叫他譬喻吧。
第十四是《佛種姓》是講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以及釋迦牟尼的一些經歷,也是一種傳記。
第十五部叫《所行藏》也是本生,大概有35個本生。
這裡大概介紹一下十五部經。總之,《小部》絕大部分我們沒有翻譯。我們漢地的佛教徒乃至漢地的學者都瞭解得很少。只有南方佛國他們清楚,《小部》也翻成英語、日語了,漢語沒有翻。
這是經藏的五部,《長部》、《中部》和我們的《長阿含》、《中阿含》比較相應。《相應部》和《增支部》差別比較大。《小部》我們沒有。現在翻了幾部,但是大部分沒有翻過來。《小部》十五部經是斯里蘭卡一家之言。泰國認為《小部》只有七部經,《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釋義》、《無礙解道》,其他沒承認。緬甸更多,認為有十九部,除了十五部以外,還有四部,《彌蘭王問題》、《經攝》、《指導論》、《藏論》,都歸入小部,共十九部。但世界各國大都接受了斯里蘭卡的十五部說,得到了世界的承認,所以我們講十五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