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 Yuan-chuan Su (2020/7/27)
漢語中的「外道」一詞,源自佛教名相,根據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術語)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台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三論玄義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圓覺經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從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的解釋可以知道,傳統佛教徒提到外道除了指非佛教徒外,並帶貶低的意思。
「外道」最初雖然是佛教徒使用,但後來也廣泛用在非佛教場合,意指對方是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後比喻不遵循正規的途徑、法門,例如「旁門外道」、「附佛外道」。
但「外道」一詞最初譯自梵語「tīrthika」(巴:titthiya)的,僅是指其他宗派的追隨者並沒有任何貶低之意;外道「tīrthika」一詞源自「tīrthn」(巴:tittha),「tīrthn」是港口、渡口、宗派等意思,由「tīrthn」(巴:tittha)衍生出「tīrthankara」(巴:titthakara)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渡津者」,在沙門主義興起後,被引申為沙門團體的開派宗師,因此覺音在長部註釋書《吉祥悅意》(Sumaṅgalavilāsinī,)如此解釋:「tithakaro是理論的造作者.」(Titthakaroti laddhikaro),甚至在初期佛教的經典中,也會用「tirthankara/titthakara」一詞去稱呼佛陀*。
例如在南傳相應部44.9就有提到:
"ayaṃ kho pūraṇo kassapo saṅghī ceva gaṇī ca gaṇācariyo ca ñāto yasassī titthakaro "
這位富蘭那迦葉有眾多追隨者,一群人之首,一群人的老師,有名聲的知名開宗祖師(莊春江老師翻譯)
”Ayampi kho samaṇo gotamo saṅghī ceva gaṇī ca gaṇācariyo ca ñāto yasassī titthakaro”
這位沙門喬達摩有眾多追隨者,一群人之首,一群人的老師,有名聲的知名開宗祖師(莊春江老師翻譯)
由此可以知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外道」的解釋是後人衍生的意思,並非佛陀本意。
寫這段文字,除了說明佛教最初使用「外道」,只是單純指不同沙門團體的追隨者,並沒有貶抑的意思外;也希望大家面對不同信仰或理念的群眾時能跟佛陀一樣,保持彼此尊重的心態。
*:其實不只佛教會用「渡津者」一詞稱呼自己的教主,耆那教也會用「渡津者」一詞稱呼自家教主-大雄。
例如耆那教的禮敬文:Namotthuaṃ arihantāṇaṃ bhagavantāṇaṃ,aigarāṇaṃ titthayaranaṃ.....
翻成漢語就是:禮敬一切 阿羅漢、世尊 、創教者、渡津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