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中部137經》與《中阿含163經》-2


Jiss Ye :2020/6/20
首先,我的提問是: 【《中部137經》的説法是: [六憂依無欲] 不如 [六喜依無欲] 不如 [六捨依無欲]。 這與《中阿含163經》的次第不同。】 而老師您的回覆是: 【你對《中阿含163經》與《中部137經》的理解可能有問題.... 《中阿含163經》與《中部137經》在「有六喜依著,有六喜依無欲,有六憂依著,有六憂依無欲,有六捨依著,有六捨依無欲」的解說與次第相同,沒有誰優誰劣的問題。.... 就「喜、憂、捨」三者之間,並無後後勝於前前的解說。.... 這樣,只是談三種狀況,沒有後後勝於前前的意思,也無此必要的次第。】 但是,我反覆閱讀《中阿含163經》與《中部137經》之後,依然還是覺得此經是表明「憂、喜、捨」三者,有優劣的比較,有「後後勝於前前的次第」。 就如同本經中的後半段,也是表明「後後勝於前前的次第」: 超越一切色想,而進住於虛空無邊處。 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而進住於識無邊處。 超越識無邊處,而進住於無所有處。 超越無所有處,而進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超越非想非非想處,而進住於想受滅。 在《中部137經》中,就有説明: 【『在那裡,依止這個,請你們捨斷那個。』....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喜悅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離欲的憂,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平靜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喜悅,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63.htm
以上經文,意思就是: 藉由離欲的喜悅,以超越離欲的憂。 藉由離欲的平靜,以超越離欲的喜悅。 所以,此經表明「離欲的憂」不如「離欲的喜」,而「離欲的喜」又不如「離欲的捨」。 離欲的「憂、喜、捨」這三者,有優劣,有後後勝於前前的次第。 *** *** *** 是否我對《中阿含163經》與《中部137經》的理解有問題? 還請老師直言斧正。
---------------
蘇錦坤答:
元亨寺《中部137經》:「
如是言:『於此等中,依此等而捨此等。』乃緣何而如是言耶?(『依此等而拾此等』,莊春江老師翻譯為「斷彼成就是」,相當於巴利經文「Tatra idaṃ nissāya idaṃ pajahathā)
  1. 諸比丘!於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喜,以捨此等,以超越此等。
  2. 諸比丘!於此等中,依彼六在家為憂,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憂,捨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其等之捨,如是而有其等之超越。
  3. 諸比丘!於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捨,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捨,捨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捨,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4. 諸比丘!於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憂,捨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捨,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5. 諸比丘!於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捨,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喜,捨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捨,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CBETA, N12, no. 5, p. 224, a13-p. 225, a7 // PTS. M. 3. 220)
------------------
莊春江老師翻譯:「『在那裡,依止這個,請你們捨斷那個。』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
  1.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喜悅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家的喜悅,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2.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憂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家的憂,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3.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平靜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家的平靜,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4.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喜悅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離欲的憂,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5. 比丘們!在那裡,依止、靠近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平靜後,請你們捨斷、超越六種依存於離欲的喜悅,這樣,這是捨斷;這樣,這是超越。
-------------
《中阿含163經》卷42〈根本分別品 2〉:
「於中斷彼成就是者,此何因說?
  1. 謂此六喜依無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謂此六喜依著,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
  2. 謂此六憂依無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謂此六憂依著,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
  3. 謂此六捨依無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謂此六捨依著,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
  4. 謂此六憂依無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謂此六喜依無欲,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
  5. 謂此六捨依無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謂此六憂依無欲,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CBETA, T01, no. 26, p. 693, b12-22)
無著比丘於《中部比較研究》(783頁)指出:
  1. 六世俗的、在家的喜:The pleasures from six sense-objects 從執著於六塵的喜
  2. 六世俗的、在家的憂:The sadness from not obtaining six pleasurable sense-objects 從執著於未得可意六塵的憂
  3. 六世俗的、在家的「不喜不憂」:The indifference of the fool towards six sense-objects 對六塵的世俗地無感
  4. 出離的六喜: The pleasures that arises from insight into the true nature of sense objects 如實見六塵本質的喜
  5. 出離的六憂: The sadness that arises from yearning for liberation 企求如實見六塵本質而解脫的憂
  6. 出離的六捨:The equanimity that arises from insight into the true nature of sense objects 如實見六塵本質的喜
我指的後後並未勝於前前,是指前三項,其實沒有誰勝誰劣之分。至於後三項,先「如實見六塵而喜」、次「未證解脫而企求解脫」、終「於念住而得寂靜」。
在 PTS 提到此字的兩個意涵:
  1. 'equanimity', 寧靜、寂靜
  2. Sometimes equivalent to adukkham-asukha-vedanà “feeling which is neither pain nor pleasure”. 不苦不樂、非喜非憂
在「六出離的捨 cha nekkhammasitā upekkhā」雖然與前面「在家的六捨 cha gehasitā upekkhā」,雖然同一「upekkhā」,字義已然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