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邵瑞祺 Richard Salomon 的《古代犍陀羅的佛教文獻》 --- 1




正在閱讀邵瑞祺 Richard Salomon 的《古代犍陀羅的佛教文獻》,41-42頁,提到犍陀羅出土的西元一到二世紀碑銘,供養人的名字常混有希臘、伊朗、印度及佛教名字,例如,有一個供養人的六個小孩,前面四個是希臘名字,第五個是伊朗名,第六個則是佛教名字。
書中提到 gupta (笈多)的意思是「為...所護 protected by」,所以,阿育王的祖父
《阿育王經》:「佛時取沙授與阿難而語之言:『汝取牛糞,用和此沙,塗佛經行地。』阿難受教即用塗地。乃至波吒利弗多城,有王名旃那羅笈多(翻『月護』)。時王有子名頻頭娑羅(翻『適實』)。」(CBETA, T50, no. 2043, p. 132, b8-11)。
阿育王的祖父,名為「chandragupta 旃陀羅笈多」(梵文),漢譯「旃那羅笈多」恐怕是抄寫訛誤。
「chandragupta 」的「月護」是 chandra 月亮 - gupta 被保護」,所以是「protected by the moon 為月所保護」。
那麼,南北朝時期翻譯的《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5:「若送物供養罽賓僧,罽賓有二種僧:一薩婆多、二曇無德,隨意供養無過。」(CBETA, T23, no. 1440, p. 534, c25-26)。
曇無德部即是曇摩崛多部,或譯為法藏部,依此意思, Dharmagupta 應為「被法所保護的」。
----------
在這時期的出土碑銘當中,犍陀羅邊緣的小國 Apraca 的王后 Rukhuṇaka 是個較常出現的供養人,這是伊朗名字 Rokhshāna 的犍陀羅語拼音,當然這個名字也有女性拼法和男性拼法。我們對 Rokhshāna 這名字應該不陌生,這就是安祿山的「祿山」,意為「光明」,應該跟「摩尼教」(明教)的「光明使者」相關。
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 Hercules(Herakles)的雕像特徵是手上拿著一根長木棍的大力士(如圖 1),也跟著跑到西元第一、二世紀的犍陀羅來,初期還拿著木棍(如圖 2 和圖 3),後來木棍就轉化為閃電,這是「手拿閃電的力士」,也就是「varja 閃電 pāṇi 手持」,「varjapāṇi 」就是金剛力士。
《增壹阿含30.1經》:「密迹金剛力士在如來後」(CBETA, T02, no. 125, p. 663, c7)
《雜阿含110經》卷5:「時,有金剛[2]力鬼神持金剛杵」(CBETA, T02, no. 99, p. 36, a15-16)[2]力+(士)【宋】【元】【明】。
翻譯中有「金剛杵」也不奇怪。
請 Yuan Chuan 幫我查一下,《雜阿含110經》的巴利對應經典《中部35經》與《中部36經》似乎沒有拿金剛杵打人這一段。
1. 如果我說,韋馱首上那一根降魔杵其實是跟 Hercules 海克力斯借來他手上那根木棍,你會有違和感嗎?
2. 如果巴利文獻並未提到「金剛力士」,那麼漢譯阿含「金剛力士 varjapāṇi 」就是代表此一經本是西元一世紀的犍陀羅添加細節後的產品。
3. 《長阿含20經,阿摩晝經》:「吾問至三,汝宜速答,設不答者,密迹力士,手執金杵在吾左右,即當破汝頭為七分。」(CBETA, T01, no. 1, p. 83, a16-18)
對應的巴利《長部3經》:" 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jirapāṇī yakkho mahantaṃ ayokūṭaṃ ādāya ādittaṃ sampajjalitaṃ sajotibhūtaṃ [sañjotibhūtaṃ ambaṭṭhassa māṇavassa upari vehāsaṃ ṭhito hoti"
元亨寺《長部3經》譯為:「爾時,手持金剛杵之帝釋天[4],持大赤熱之鐵塊,光亮赫灼,住於阿摩晝青年婆羅門頭上之虛空」(CBETA, N06, no. 4, p. 106, a12-13 // PTS. D. 1. 95)[4]原文 yakkho(夜叉),於覺音註有 sakko-devarājā 故譯為「帝釋」。
莊春江老師譯為:「當時,金剛手夜叉拿起燃燒的、灼熱的、熾熱的大鐵鎚後,站在安玻德學生婆羅門的上空。」
我認為(1) 應該順經文譯作「執金剛夜叉」,而不要順「長部註」而譯成帝釋天。 (2) 金剛手夜叉執金剛處罰對世尊不敬的人,這是普遍的形象;這好像不是釋提桓因的形象。
「手持金剛杵之夜叉(帝釋天)」的譯文有一問題:既然已經手持金剛杵,直接拿這搥他就行,何苦額外去騰出一雙手拿起燃燒的、灼熱的、熾熱的大鐵鎚去搥他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