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梵天請佛和四門遊觀
---------
謝謝蘇老師,
經文裡,我能想到的好像是《長阿含經》,還是《長部》中提到佛陀出家前,出城看到老、病、死,增強了他出家尋求解脱道的決心,這樣不能理解作「為自由而出家」嗎?
至於弘法,有後來「梵天請法」的一說, 也從反面證明了,佛陀對於弘法是有躊躇的, 也就是說:「他的成道不是『為了眾生』」。
---------
謝謝蘇老師,
經文裡,我能想到的好像是《長阿含經》,還是《長部》中提到佛陀出家前,出城看到老、病、死,增強了他出家尋求解脱道的決心,這樣不能理解作「為自由而出家」嗎?
至於弘法,有後來「梵天請法」的一說, 也從反面證明了,佛陀對於弘法是有躊躇的, 也就是說:「他的成道不是『為了眾生』」。
[已注销] 2017-05-04 08:58:43
---------
你說呢?
就「梵天請佛說法」一事,你說呢?
我的看法這是「譬喻」,只是凸顯印度廣大民眾信仰的最高神祇:梵天,他也祈請佛陀說法,這代表佛法是ˋ非常非常' 的尊貴。
不過,佛陀心中想而不說,梵天即知「佛陀不欲說法」,是梵天尊貴?還是佛陀尊貴?
「佛陀不欲說法」,而梵天認為「佛陀應該說法」,最終說服了佛陀,讓佛陀開始對世間說法。是梵天尊貴?還是佛陀尊貴?
我的看法這只是一個「譬喻」故事,不要太當真。
佛教的教導不在於聽兒童故事。
---------
你說呢?
就「梵天請佛說法」一事,你說呢?
我的看法這是「譬喻」,只是凸顯印度廣大民眾信仰的最高神祇:梵天,他也祈請佛陀說法,這代表佛法是ˋ非常非常' 的尊貴。
不過,佛陀心中想而不說,梵天即知「佛陀不欲說法」,是梵天尊貴?還是佛陀尊貴?
「佛陀不欲說法」,而梵天認為「佛陀應該說法」,最終說服了佛陀,讓佛陀開始對世間說法。是梵天尊貴?還是佛陀尊貴?
我的看法這只是一個「譬喻」故事,不要太當真。
佛教的教導不在於聽兒童故事。
歸依法 2017-05-04 09:34:10
---------
對此經文, 我有更加積極的看法, 那就是:「佛經原意是強調佛法難得,要善加修行,並不要信眾去分辨自己眼中沙塵是多還是少 ,也並不牽扯到佛陀入世是否是為了眾生這個問題」,哈哈 。
朱倍賢老師說的「佛陀並不是為了解救眾生而出家的」, 我覺得一個 reference 就是《本生經》中的出城太子見到老、病、死,然後有了要出家的心。
我原帖的意思是想問:「按照蘇老師的翻譯對《經集1.8經》的巴利文的解釋是什麼?」因為您在我這裡是有credibility 的,是因為你看得書多, 就像我相信朱老師一樣,他的根本導師是坦尼沙羅尊者,也禪修多年,就像我喜歡的另一個 Piya Tan 是還俗的居士。
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法”,《豆瓣》乃至世界都是這樣,所以看人的顏色很重要,有些人是很善於偽裝的,尤其是網上發帖,讓人感覺很正義,但是時不時就露出行為不檢點的馬腳,有的甚至不惜註冊小號,給自己點贊、回覆和支持。和這樣的人為伍,是要非常小心的,久了,就會和那些人一樣,都不知道”自然“是什麼了,對外一味偽裝,一直想把自己塑造成為一種讓別人覺得偉光正的人,不能直面自己的貪瞋癡,活在一個軀殼當中,隱約感覺到一種”假“。
---------
對此經文, 我有更加積極的看法, 那就是:「佛經原意是強調佛法難得,要善加修行,並不要信眾去分辨自己眼中沙塵是多還是少 ,也並不牽扯到佛陀入世是否是為了眾生這個問題」,哈哈 。
朱倍賢老師說的「佛陀並不是為了解救眾生而出家的」, 我覺得一個 reference 就是《本生經》中的出城太子見到老、病、死,然後有了要出家的心。
我原帖的意思是想問:「按照蘇老師的翻譯對《經集1.8經》的巴利文的解釋是什麼?」因為您在我這裡是有credibility 的,是因為你看得書多, 就像我相信朱老師一樣,他的根本導師是坦尼沙羅尊者,也禪修多年,就像我喜歡的另一個 Piya Tan 是還俗的居士。
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法”,《豆瓣》乃至世界都是這樣,所以看人的顏色很重要,有些人是很善於偽裝的,尤其是網上發帖,讓人感覺很正義,但是時不時就露出行為不檢點的馬腳,有的甚至不惜註冊小號,給自己點贊、回覆和支持。和這樣的人為伍,是要非常小心的,久了,就會和那些人一樣,都不知道”自然“是什麼了,對外一味偽裝,一直想把自己塑造成為一種讓別人覺得偉光正的人,不能直面自己的貪瞋癡,活在一個軀殼當中,隱約感覺到一種”假“。
[已注销] 2017-05-05 01:48:35
---------
To Cuckoo's Nest
你說的「 比方说出城看到 老 病死什么」,在我所閱讀的嚴肅的佛學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出城門見到「老、病、死」的故事是後代增加的。
「樸素的佛教」能「素顏」不化妝到怎樣的面貌?
你怕了嗎?
你是否會擔心看到「素顏」的佛教?
---------
To Cuckoo's Nest
你說的「 比方说出城看到 老 病死什么」,在我所閱讀的嚴肅的佛學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出城門見到「老、病、死」的故事是後代增加的。
「樸素的佛教」能「素顏」不化妝到怎樣的面貌?
你怕了嗎?
你是否會擔心看到「素顏」的佛教?
歸依法 2017-05-05 14:52:30
---------
我很想知道您了解的未化妝的佛法是怎樣的,我也希望能看到真實的佛陀,我不怕~
---------
我很想知道您了解的未化妝的佛法是怎樣的,我也希望能看到真實的佛陀,我不怕~
eling (幻術一場) 2017-05-05 20:07:13
---------
這是鳩摩羅什的高徒僧肇所寫的〈《長阿含經》經序〉,僧肇所寫的《肇論》被認為是「漢地第一人」:第一位學習佛教知後寫出的哲學、佛學著作。
---------
這是鳩摩羅什的高徒僧肇所寫的〈《長阿含經》經序〉,僧肇所寫的《肇論》被認為是「漢地第一人」:第一位學習佛教知後寫出的哲學、佛學著作。
《長阿含經》卷1:「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CBETA, T01, no. 1, p. 1, a5-13)。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CBETA, T01, no. 1, p. 1, a5-13)。
歸依法 2017-05-05 20:30:21
---------
[已注销] 所說:「--這個就是個矛盾的東西了, 不是嗎? 史實可以和文獻割裂開嗎?我如果說史實是從文獻基礎上的推論而來的, 這句話有問題嗎?」
就一般學者發表的「印度佛教史」而言,輾轉而來的「傳說」多於史實。
就「佛教文獻史」而言,現存文獻的誰前誰後,哪一部文獻敘述了什麼、沒敘述什麼,還是很清楚。
---------
[已注销] 所說:「--這個就是個矛盾的東西了, 不是嗎? 史實可以和文獻割裂開嗎?我如果說史實是從文獻基礎上的推論而來的, 這句話有問題嗎?」
就一般學者發表的「印度佛教史」而言,輾轉而來的「傳說」多於史實。
就「佛教文獻史」而言,現存文獻的誰前誰後,哪一部文獻敘述了什麼、沒敘述什麼,還是很清楚。
歸依法 2017-05-09 07:11:00
---------
歸依法,請問您說的「在我所閱讀的嚴肅的佛學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出城門見到『老、病、死』的故事是後代增加的。」
您指的是哪一篇?
---------
歸依法,請問您說的「在我所閱讀的嚴肅的佛學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出城門見到『老、病、死』的故事是後代增加的。」
您指的是哪一篇?
iu哎哟 2018-06-19 18:38:47
--------
或許也可以參考下面這篇講稿。
--------
或許也可以參考下面這篇講稿。
Ratnaghosha(Ben Murphy):"The Four Sights"
This talk was given at the launch of a new Sangha night in Cambridge Buddhist Centre on Jan 20th 2015
http://ratnaghosha.blogspot.com/2015/01/the-four-sights.html
This talk was given at the launch of a new Sangha night in Cambridge Buddhist Centre on Jan 20th 2015
http://ratnaghosha.blogspot.com/2015/01/the-four-sights.html
some1 (禁言、不发帖、不回应) 2018-06-19 21:07:03
--------
這篇文章並沒有證明四門遊觀是後代添加的啊,它只是一篇關於佛法的演講。
--------
這篇文章並沒有證明四門遊觀是後代添加的啊,它只是一篇關於佛法的演講。
iu哎哟 2018-06-21 15:31:08
-----------
請再仔細看篇第一段:
“The Four Sights come from a story in the Buddhacharita a long poem by Asvaghosha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of the common era. In the Pali Canon the story appears in a sutta but there it is a story told by Gotama about a previous Buddha. That is the DN 14 Mahapadana Sutta. So this story is not meant to be taken literally. Indeed in the Buddhacharita it says explicitly that the Four Sights were put in front of Siddhartha by the gods and others couldn’t see them at all。”
-----------
請再仔細看篇第一段:
“The Four Sights come from a story in the Buddhacharita a long poem by Asvaghosha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of the common era. In the Pali Canon the story appears in a sutta but there it is a story told by Gotama about a previous Buddha. That is the DN 14 Mahapadana Sutta. So this story is not meant to be taken literally. Indeed in the Buddhacharita it says explicitly that the Four Sights were put in front of Siddhartha by the gods and others couldn’t see them at all。”
some1 (禁言、不发帖、不回应) 2018-06-21 17:17:48
---------
好吧,那這樣看來的話,這個應該屬於佛學文獻常識了吧,怎麼還需要專門撰文去證明呢?....
---------
好吧,那這樣看來的話,這個應該屬於佛學文獻常識了吧,怎麼還需要專門撰文去證明呢?....
BTW,在我印象中朱倍賢老師引用了這件事作為他理論的證據,如果這件事的真實性有疑問的話,將影響我對朱老師的可信度。因此我去找了一下原文,只找到了這麼一句:
「佛陀說他個人的修行是為了長夜安樂,我該做什麼樣的事情,該怎麼做,才能够確保自己的長治久安,才能帶來長遠的幸福、平安和安全?」
「佛陀說他個人的修行是為了長夜安樂,我該做什麼樣的事情,該怎麼做,才能够確保自己的長治久安,才能帶來長遠的幸福、平安和安全?」
說到了佛陀是為了長夜安樂,沒有說四門遊觀.....。那麼,佛陀是不是為了長夜安樂而出家?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樓上有人說到:「佛陀是太子(估計也就是幾千人的大村落)也是後世加的(這個似乎也有人提到), 長相也可能不是很俊美(這個似乎也有人提到), 也是後世加的, 他有四季宮殿也是後世加的。 」。
不知您是否有這些觀點的相關文獻?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樓上有人說到:「佛陀是太子(估計也就是幾千人的大村落)也是後世加的(這個似乎也有人提到), 長相也可能不是很俊美(這個似乎也有人提到), 也是後世加的, 他有四季宮殿也是後世加的。 」。
不知您是否有這些觀點的相關文獻?
iu哎哟 2018-06-22 11:09:52
---------
「將影響我對朱老師的可信度」
-- 我對這位朱老師和他的著述没有什麼接觸,只是很好奇您取信的原則?恐怕也没有什麼是絕對可信,而毫無可能出錯的吧?搞學術的不就是大胆的懷疑和假設,佛教徒不也是依法不依人嗎?
---------
「將影響我對朱老師的可信度」
-- 我對這位朱老師和他的著述没有什麼接觸,只是很好奇您取信的原則?恐怕也没有什麼是絕對可信,而毫無可能出錯的吧?搞學術的不就是大胆的懷疑和假設,佛教徒不也是依法不依人嗎?
「佛陀是不是為了長夜安樂而出家?」
--- 應該可以參考這個:"The Biography of the Buddha as Depicted in the Pāli Canon" by Ven. Moragaswewe Vijitha. Sri Lank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SIJBS). Volume IV (2015), ISSN- 20128878
--- 應該可以參考這個:"The Biography of the Buddha as Depicted in the Pāli Canon" by Ven. Moragaswewe Vijitha. Sri Lank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SIJBS). Volume IV (2015), ISSN- 20128878
不好意思,看來很多方面我是幫不上忙了。願您福慧日增。with metta and mudita
some1 (禁言、不发帖、不回应) 2018-06-22 15:5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