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書:2018/12/29
《異部宗輪論》卷1:「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CBETA, T49, no. 2031, p. 15, b25-28)
我們在這裡只談「佛以一音說一切法」這一項,贊成「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其解」的經論,認為佛力不可思議,如果以「摩竭陀語」說法,其他語族的人都會聽到「即刻口譯」,而以自己族語聆聽佛法。
其他部派,最主要是「說一切有部」認為「沒這回事」,聽不懂別族語言的人,佛會再以另一種語言重講一次。
《異部宗輪論》卷1:「『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CBETA, T49, no. 2031, p. 16, a24-c7)。
《異部宗輪論》這裡記錄了「說一切有部」的主張與「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這四部不同,認為佛還是會講不同語言讓其他語族的人聽懂佛法。
悟殷法師在〈讀《大毘婆沙論》劄記論師的佛陀觀 (三) 叄、佛語(言教)〉(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提到:
-----------
「有部的婆沙論者舉《毘奈耶》中,世尊為四天王說法事為例:佛先以聖語說四聖諦,四天王中,二天王得解,二天王不解。佛更為二天王以南印度邊國語言說四聖諦,二天王中,一得解,一不解。佛復作蔑戾車語說,時四天王盡得解(大正27.410上;32)。所以,有部認為:「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佛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眾的語言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的。又佛陀善識機宜,知眾生的「意樂」不同,所以能以不同語言說法教化。何況「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410中)等。
依有部的說法,可見佛陀是語言專家,擅長各種語言,而且佛陀言語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大正27.72中)。所以說法時,能依著與會大眾的地域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大眾因此各得領解。[註 33]
大眾部的「佛以一音說一切法」,由於文獻所提有限,不大明白其意旨,但或許可以由鳩摩羅什法師的解釋,得到消息。羅什云:
「如以一音,而眾生隨意所聞,或有聞佛音聲,崇濡微妙,如迦陵頻伽鳥、白鵠之聲,如獅子吼聲,如野牛王聲,如大鼓之聲,如大雷聲,如梵王聲等,種種不同。有於音聲中,或聞說布施,或聞說持戒、禪定、智慧、解脫大乘等,各各自謂為我說法。」(《大乘大義章》大正45.125下)
這是說,世尊為大眾說法時,與會的大眾,隨各人的欲樂、根機,聽到的各各不同,似乎世尊專為自己說法似的。這樣,和《婆沙論》所引的「伽他」相通。如: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大正27.410上)
《婆沙論》中,解釋「一音」的含義是: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不淨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緣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知。」(大正27.410上)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不淨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緣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知。」(大正27.410上)
依於此義,世尊說法時,雖然用一種語言說法,但是與會的大眾,每個都是當機眾,世尊好像專為他而說法似的。雖然《婆沙論》未明說此是大眾部義,不過依據窺基法師解說大眾部的「佛一音說一切法」,和婆沙論者所引「伽他」相同,所以「伽他」也許正是大眾部的說法。
總之,佛陀是否「一音說法」?大眾部和有部之不同在於:大眾部認為佛陀以「一音」說法,與會大眾聽到的是:「世尊用我的語言,專為我說法」。
而有部則認為佛陀是語言學專家,通曉各種語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眾之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
-------
而有部則認為佛陀是語言學專家,通曉各種語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眾之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
-------
在《出曜經》的〈泥洹品 27〉有此一偈頌:
「伊寧彌泥, 陀俾陀羅俾,
摩屑姤屑, 一切毘羅梨,
是謂名苦際。」
《出曜經》如此解說:「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二人解中國之語,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與說曇密羅國語,宣暢四諦;雖說曇密羅國語,一人解一人不解,所不解者,復與說彌梨車語『摩屑姤屑,一切毘利羅』。時,四天王皆達四諦,尋於坐上得柔順法忍。」(CBETA, T04, no. 212, p. 734, b2-10)
這一首偈頌在T210《法句經》、T213《法集要頌經》和巴利《法句經》均未出現,卻出現在梵文《法句經》(Udānavarga 《優陀那品》)之中。
ene men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26,18|
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 ca sarvatra viraḍī tathā, |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hkhasyānto nirucyate. |26,19|
「伊寧彌泥, 陀俾陀羅俾,
摩屑姤屑, 一切毘羅梨,
是謂名苦際。」
《出曜經》如此解說:「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二人解中國之語,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與說曇密羅國語,宣暢四諦;雖說曇密羅國語,一人解一人不解,所不解者,復與說彌梨車語『摩屑姤屑,一切毘利羅』。時,四天王皆達四諦,尋於坐上得柔順法忍。」(CBETA, T04, no. 212, p. 734, b2-10)
這一首偈頌在T210《法句經》、T213《法集要頌經》和巴利《法句經》均未出現,卻出現在梵文《法句經》(Udānavarga 《優陀那品》)之中。
ene men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26,18|
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 ca sarvatra viraḍī tathā, |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hkhasyānto nirucyate. |26,19|
MSV I 25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tatra bhagavāṃ virūpākṣaṃ mahārājam āmantrayate / iti hi mahārāja ine mene dapphe daḍapphe eṣa evānto duḥkhasyeti /
tatra bhagavāṃ virūpākṣaṃ mahārājam āmantrayate / iti hi mahārāja ine mene dapphe daḍapphe eṣa evānto duḥkhasyeti /
《鞞婆沙論》、《十誦律》、《阿毘曇毘婆沙論》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都提到世尊先以「陀毘羅語、南印度邊國俗語」(Dravidian)說此一偈頌,再以「彌梨車語、蔑戾車語」(Mleccha)或「曇蜜羅國語(Tamil)」重說同一偈頌。《出曜經》此首偈頌顯然是將一次以陀毘羅語、一次以蔑戾車語(或曇蜜羅國語)說的兩首偈頌,以音譯合併在一處。
如果沒有漢譯留下對此一偈頌的註解,Udānavarga 《優陀那品》這兩首恐怕無法詮釋了。(因為這兩首偈頌的前兩句,既不是梵語,也非巴利)。
從偈頌來看,《出曜經》前兩句「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是音譯「ene men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但是缺了「tathā」和「ceti budhyataḥ」。後兩句「摩屑姤屑,一切毘羅梨」,「摩屑姤屑」是「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的音譯,而「一切毘羅梨」是「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斷除一切惡」,這是兩首偈頌所共有。也就是說,《出曜經》是翻譯作:
「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
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和
「摩屑姤屑,
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出曜經》卷23〈泥洹品 27〉:「摩屑[2]姤屑」(CBETA, T04, no. 212, p. 734, b3),[2]姤=妬【宋】*【元】*【明】*。
「摩屑姤屑」應如同「宋、元、明版藏經」作「摩屑妬屑」,而且此四字之後至少有一句佚失了。
從偈頌來看,《出曜經》前兩句「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是音譯「ene men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但是缺了「tathā」和「ceti budhyataḥ」。後兩句「摩屑姤屑,一切毘羅梨」,「摩屑姤屑」是「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的音譯,而「一切毘羅梨」是「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斷除一切惡」,這是兩首偈頌所共有。也就是說,《出曜經》是翻譯作:
「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
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和
「摩屑姤屑,
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出曜經》卷23〈泥洹品 27〉:「摩屑[2]姤屑」(CBETA, T04, no. 212, p. 734, b3),[2]姤=妬【宋】*【元】*【明】*。
「摩屑姤屑」應如同「宋、元、明版藏經」作「摩屑妬屑」,而且此四字之後至少有一句佚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