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別譯雜阿含經》不是《雜阿含經》的縮本,也未從《雜阿含經》抄出


《開元釋教錄》卷13:「《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二帙)
失譯(經中子註有「秦言」字,雖不的知譯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譯。今附秦錄)
右此部經與前經文雖先後不次,子細尋究。不出前經,此但撮要,故為別部」(CBETA, T55, no. 2154, p. 610, c24-27)。
水野弘元於〈部派佛教與雜阿含〉文中敘述:「屬於上座部的巴利《相應部》與屬於說一切有部之漢譯《雜阿含》十分相似,唯就內容而言,漢譯《雜阿含》若除去非本來所有之卷23、卷25(即阿育王譬喻 Aśokāvadāna),則兩者大體一致。至於約占兩者份量三分之一的《別譯雜阿含》,可能係抄自大部之《雜阿含》,或是其他部派之《雜阿含》之全本或未完全寫就者,此誠為問題所在。」[1] 
水野弘元認為「《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的體裁與《雜阿含經》非常雷同,至少受到羅什的新譯的影響,因此也可如智昇的推定視《別譯雜阿含經》為三秦時代譯出。」
版主已經在多處指出《別譯雜阿含經》不會是抄自《雜阿含經》,也不太可能是今本T99《雜阿含經》印度語源頭文本的「簡譯本」。《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有今本《雜阿含經》所無的內容,因此,前者不可能自後者抄出。請參考蘇錦坤(2011)所舉的三個例子:
 1. 《雜阿含1178經》與《別譯雜阿含92經》關於「汝父出家」。 
 2. 《別譯雜阿含139經》的巴利對應經典為《SN 1.1.4》,《雜阿含經》無此對應經文。
3. 《別譯雜阿含257經》:「佛告之曰:『隨汝所說。』即說偈言本無,少偈。」。此偈《雜阿含994經》為:「我今住佛前,稽首恭敬禮,…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CBETA, T02, no. 99, p. 260, a17-c23)。如自《雜阿含經》抄出,不應說「本無,少偈」也請參考蘇錦坤(2008)
水野弘元認為「《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的體裁與《雜阿含經》非常雷同,至少受到羅什的新譯的影響」,事實上,《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不僅比《雜阿含經》古樸,也比T26《中阿含經》與T125《別譯雜阿含經》的譯文古拙,應該是在此兩經之前所譯,不應判定為「受到羅什的新譯的影響」。
=================
在此更舉一例,《別譯雜阿含66經》表面上似乎由《雜阿含882經》與《雜阿含1239經》所組成,實際上是介乎《雜阿含1239經》與《相應部 3.17經》之間,不能說是抄自《雜阿含經》。特別是《別譯雜阿含66經》的音譯詞,如「高波那寫」譯自「gopānasī 」;「象跡最大」出現於《相應部 3.17經》,卻未出現在《雜阿含882經》與《雜阿含1239經》,應該說:「《別譯雜阿含經》的譯者有梵本依據」。


《別譯雜阿含66經》
《雜阿含經》(T99)
巴利《相應部》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及後世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後世利不?」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4]得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在舍衛城……,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現世之利與未來之利,可有取得兩利之一法耶?」(SN 3.17)
佛告王曰:「我有一法,修行增廣,現在未來多所饒益。所謂修行不放逸法,現得利益,來世亦利。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SA 1239)
「大王!有取得現在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SN 3.17)


「世尊!有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何耶?」(SN 3.17)

謂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5]世願滿足。(SA 123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SA 882)
「大王!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是不放逸。(SN 3.17)
譬如大地,能生百穀。一切草木一切善法,亦因不放逸生。不放逸增長,不放逸廣大。
大王!譬如世間所作麁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6]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SA 123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大王!猶如大地,一切種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廣。一切眾生,因不放逸,亦復如是。
如力。如是種子、根、[7]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SA 1239)

一切根香中,黑堅實香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
譬如黑沈水香是眾香之上,如是種種善法,不放逸最為其上。(SA 882)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說隨時檀(kāḷānusāri 黑檀香)為其最上。(SN 45.142)
堅實香中,赤栴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為本。不放逸者,是實法因。不放逸者,善法生處。
譬如堅固之香,赤栴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一切[11]皆不放逸為根本。如是,乃至涅槃。(SA 882)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說赤檀(lohitacandana 赤栴檀)為其最上。(SN 45.143)
一切華鬘中,乾陀婆梨琴華鬘最為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說夏生花(vassika 茉莉花 mālika)為其最上。(SN 45.144)
一切水生華中,青蓮華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水陸諸華,優鉢羅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為根本,乃至涅槃。(SA 882)


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畜生跡中,象跡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大王!譬喻任何步行獸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即云象之足跡,其大為第一。大王!如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以此二利取之為一法。(SN 3.17)
諸比丘!譬如諸步行有情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因而說象之足跡為最上、最大。諸比丘!如是諸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根本,等趣於不放逸,即說不放逸為諸法之最上。(SN 45.140)
如與賊戰,能先諸鬪,名為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獸中,師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一切畜生,師子為第一;所謂畜生主,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樓觀,高波那寫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SA 882)
諸比丘!譬如重閣之諸重簷,向於屋頂(gopānasī ),趣於屋頂,集於屋頂,以說屋頂為其最上。(SN 45.141)
一切閻浮提樹,閻浮提界上樹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為第一。餘如上說。
如是一切俱毘陀羅樹,薩婆耶旨羅俱毘陀羅樹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6]詹婆羅樹中,鳩羅[7]苦婆羅最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閻浮提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以容受故,如是一切善法皆順不放逸……」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雨[4]渧皆歸大海,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薩羅,阿耨大薩羅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閻浮提一切河,四大河為第一;謂恒河、新頭、[5]搏叉、司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羅阿修羅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受五欲者,頂生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眾生,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無想,如來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諸法眾,如來眾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波吒羅樹中,錦文芭吒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樹中,波[8]利質多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山中,須彌山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金中,閻浮檀金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一切金,以閻浮[3]提金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妙衣,迦尸衣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一切衣中,伽尸細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譬如諸絲織之衣中,以說迦尸衣為其最上。(SN 45.148)
一切色中,白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鳥中,金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譬如眾鳥,以金翅鳥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一切明中,日光為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餘如上說。
譬如眾星光明,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SA 882)
譬如諸星之光明,皆不及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而以月光說為其最上。(SN 45.146)


譬如秋時,天空豁然無雲,日昇於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熱徧照。(SN 45.147)
[9]如上說諸修行善行,不放逸者是其根本,是其生因。


是故大王,汝今應修不放逸法,亦應依止不放逸法。王若如是,王之夫人,及以妃后,亦不放逸;王子大臣,及諸官屬亦復如是。若不放逸,即是守護中宮內外。以不放逸故,倉庫盈滿。王不放逸,則為自護,并護一切。
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SA 1239)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SA 1239)
世尊宣說此……乃至……(SN 3.17)


對壽命、無病、美貌、天界、高貴的出生、上妙的喜樂再三欲求者,(莊春江譯 SN 3.17)
生命與無病,美貌生天界,日日於願望,以生高貴家。(SN 3.17)
「不放逸最勝,放逸多譏嫌;今世不放逸,後世得大利。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帝釋不放逸,能主忉利天。(SA 1239)
賢者行功德,稱讚不放逸,(SN 3.17)
現利他世利,解知二俱利,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不放逸具足,攝持於二義。(SA 1239)
 賢智者稱讚,在應該作的福德上不放逸。 不放逸的賢智者,持有二種利益。(莊春江譯 SN 3.17)
是名為健夫,明哲之所行。
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是名無間等,甚深智慧者。(SA 1239)
在當生中的利益,以及後世的利益, 現觀利益的堅固者,被稱為『賢智者』。(莊春江譯 SN 3.17)
賢者不放逸,現法之益利,乃至未來利,若得此二利,依於得此義,英雄謂賢者。(SN 3.17) (CBETA, N13, no. 6, p. 152, a2-p. 153, a2 // PTS. S. 1. 86 - PTS. S. 1. 87)

譬如諸王,轉輪聖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化樂天,以善化樂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他化自在天,以善他化自在天子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梵天,大梵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諸小王,皆隨屬於轉輪王,以說轉輪王為其最上(SN 45.145)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00, p. 396, b8-p. 397, a8)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339, b13-c18) (SA 1239) (SA 123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21, c23-p. 222, c12) (SA 882)


[1]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與雜阿含〉,《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683頁,第七行。

2 則留言:

Wildkid 提到...

我想把惠敏師以前教學中一段用梵文詩頌的錄音上傳分享給給師兄
---> 但我第一次把檔案傳錯了^^!!

https://www.dropbox.com/s/50sk01fkg8j1804/07-vm0109%28%E5%BA%8F%E8%AB%96%29.mp3?dl=0
惠敏法師用梵文念了一段偈頌,大約從 3:18 秒開始 (別譯雜阿含173)

Wildkid 提到...

這個才是正確的連結
https://www.dropbox.com/s/meeh0r2o59n5qju/07-vm0109%28%E5%BA%8F%E8%AB%96%29.mp3?d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