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如果沒把碗裡的飯粒扒乾淨,母親會說:「長大會娶一個『貓仔臉 niau1-ah-bin7』的。」當然這一句嚇唬人的話沒有應驗。
台語有一句「貓的奸臣,鬚的不仁」:「niau1-e1-kan1-sin5, tshiu1-e1-put-lin5」,這句諺語和「鬍鬚的無情,作戲的無義」類似,是以前台灣人對職業跟外貌的偏見,「貓的」指「麻臉」,通常不是指「雀斑、黑斑」,而是指「天花」之後造成的「麻臉」,稱為「麻」,是因為臉上有許多芝麻大小的坑洞。
劉建仁的部落格:〈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提到「麻臉」會稱作「貓臉」的解釋。
我個人的猜測與此不一樣,我認為,「麻 buann5」(「芝麻」台語稱為「buann5-ah」),在某些用語是稱作「ba5」,例如說「腿痠手麻 kha1-snn1-tshiu2-ba5」、「麻痺 ba5-pi3」,而這個「麻 ba5」是和台語「貓 ba5」同音(歌仔戲「狸貓 ba5 換太子」,苗栗平埔族為「bali 貓裡社」,「貓裡」被改寫為「苗栗」),所以「麻臉」和「貓臉」音同而字不同,卻被戲稱為「貓仔臉 niau1-ah-bin7」,就差得更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