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397:「敦煌遺書」兩問


方老師好:
  1. 在 Richard Salomon, Mark Allon, Andrew Glass 等人研究的犍陀羅殘片有《雜阿含》、《增一阿含》,劉震所研究的是梵文《長阿含》殘片。相對來說,敦煌、吐魯番遺書中,四阿含的數量還是相當少的,這是什麼原因?
  2. 在西元二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梵漢僧人帶來中國的貝葉經文數量極其龐大,應該還有相當數量仍保藏在古寺地宮的錦盒裡。該不該去挖掘出來?如果不及早挖掘,這些貝葉恐怕會脆裂成為細片、微塵,將來再發掘出來恐怕也無濟於事。如果現在挖掘,又怕文物的保存系統仍有缺陷,挖出來只是加速毀損。 以現今的科技、與文物保存系統來思考,該不該去開挖?
    歸依法 敬上  
       2011/9/4 21:17:57 
----------------- 
答豆瓣網“歸依法”兩問:

  一答:

  國圖16000餘號敦煌遺書中,四部阿含情況如下:
《長阿含》,2號;
《中阿含》,10號(其中兌廢稿8號、經鈔1號);
《雜阿含》,10號(其中兌廢稿6號);
《增一阿含》,15號(其中兌廢稿2號)。
此外《別譯雜阿含》,1號。總計38號。
   英國14000餘號敦煌遺書,情況如下:
《長阿含》,2號(其中兌廢稿1號);
《中阿含》,11號(其中兌廢稿1號);
《雜阿含》,3號;
《增一阿含》,23號(其中兌廢稿2號,護首1號)。總計39號。
上述3萬多號敦煌遺書中,四部阿含衹有不到80號。上述統計或有不精確的地方,也沒有涵蓋全部敦煌遺書。但已經說明在敦煌遺書中四部阿含的數量的確很少。
至於原因,我想可能如下:
  1. 藏經洞敦煌遺書原為寺院廢棄之物。被廢棄的四部阿含少,藏經洞中就少。
  2. 爲什麽四部阿含很少被廢棄?是否當時特別尊崇它們?不是的。真正的原因的大家很少使用它們。使用的頻率低,損壞得就少,自然廢棄得就少。
  3. 爲什麽大家很少使用它們?因為中國盛行大乘。所以平時使用大乘經典多,使用小乘經典少。敦煌寺院所藏大藏經中包含四部阿含,抄寫大藏經需要抄寫四部阿含,所以有一些四部阿含的兌廢稿。敦煌也有人閱讀四部阿含,所以有殘破的四部阿含經本。但是,人們更重視的是大乘。吐魯番遺書大部份均為墓中明器用紙。明器用紙,自然也是廢棄的。所以情況與敦煌遺書差不多。
以上思考,但供大家參考。

二答:

  從歷代史籍可知,古代入華的梵夾(包括貝葉經梵夾、樺皮經梵夾及其他載體的梵夾)數量巨大。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善於創造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很不愛惜文化的民族。古代多少書籍及其他文化載體,被輕易地毀壞、毀滅。何況梵夾本身並不易存留。所以除了西藏外,內地留存的古代貝葉經極為稀見。
  您的上述問題實際有一個假設前提「大量的貝葉經現在收藏在古代佛寺地宮裏」,乃至肯定它們藏身在「錦盒」中。我想,我們首先必須對這個假設前提證實或證偽。只有先證實了,才能談到是否發掘、如何保存等問題。
  幾年來,不斷聽到傳言:某處收藏數量龐大的古貝葉經。有的甚至言之鑿鑿,說就是玄奘帶回來的那批。但追究下去,要麼是道聽塗説的風言風語,要麼神神秘秘地表示不能透露。於是我也就見怪不怪了。
  總之,對於這類傳言,我的態度是「不見鬼子不掛弦」。在沒有真正落實貝葉經藏在那裡之前,討論是否去發掘,如何來保護,完全沒有意義。
   方廣錩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於皇木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