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於印度,漢地很早即確立對「口誦傳承」的不信任(有一位西方學者主張,在商周時期漢文化也是依賴「口誦傳承」),漢地醞釀成一種以文字記錄歷史、詔令、思想的慣例。
「口誦傳承」雖有諸多便利,似乎很少有人以書面提及其缺點,這也是漢地雖重「誦記」經史,但是強調文字紀錄。(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古註指「禮」為典章制度。鄭註:「獻者,良也。」)
「口誦傳承」的缺點:
- 「口誦傳承」也具備了「衍、缺、倒、訛」的缺點。
- 產生「衍、缺、倒、訛」的「口誦失誤」之後,似乎更難辨認各「口誦傳承版本」的譜系。
- 容易變造。在西元二世紀之前,不管是筆、墨、載體(布帛、貝葉、甲骨、石碑)、讀者、寫者都不普遍,因此而變造不易。
- 在大災難之後容易斷絕。當然,「寫本」在大災難之後也容易斷絕。不過,「文字記載」似乎比「口誦傳承」容易「失而復得」。我們可以從商周甲骨「復原」當年的記載,也可從西漢古墓取得《老子》、《魯論》(論語)、《竹書紀年》等古代文獻。
------
佛教的背誦傳統發展出幾個不同的策略來協助背誦,例如:
- 重複的內容
- 類似的敘述架構
- 定型句
- 攝頌
- 偏重的要素
- 法數的編輯
根據印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