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讀書札記:黃征《敦煌語言文獻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黃征《敦煌語言文獻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閱讀漢譯佛典語言學的書籍已成為慣例,原先的目的是英譯 T99《雜阿含經》時,必須斟酌字義,久而久之,居然樂此不疲,以尋行逐字為閱讀樂事。
這當中,如郭在貽、、蔣冀騁、張涌泉、黃征、董志翹、俞理明、曾良、盧巧琴等人,是我最佩服而常閱讀的諸多學者。
本書131頁,提及敦煌殘卷有「翻、播、番」混用的現象,「翻」為餅或「餅狀物」的計量單位(量詞)。
翻檢經典,《百喻經》卷4:「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CBETA, T04, no. 209, p. 553, c12-13)。三番餅,就是三枚餅。
《百喻經》卷3:「譬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CBETA, T04, no. 209, p. 549, c26-p. 550, a3)。半番餅,就是半枚餅。

全書唯獨 89-102頁〈魏晉南北朝俗語詞考釋〉一文,简体字與繁體字混雜,以 89頁來說,用了 10 個「這」字,三個字用「这」,七個字用「這」;「呂、統、給、東、著」排成「吕、统、给、东、着」,雖說未造成文意誤導,但是,以一本講俗字、正字、錯字、古今字、缺筆字的書,用字不規範總是一大遺憾。

書中錯字:
295頁22行,「何囚」,應為「何因」。
302頁1行,「鈐云」,應為「鈴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