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畫圖課時,一个生做真體面的老紳士連續嗽三四聲,一个少年的女同學體貼,隨uì伊的包包內面提出一个喙罨(tshuì-am,口罩)予伊,閣教伊按怎縖(hâ,繫),「烏色這面向外口。」
老師卻對老人講,「你這毋是感冒,免縖。」
伊講老人總是愛三不五時嗽一聲,才有像老人。「你轉去厝時,按呢出聲嗽一个,恁兜(tau,家)的人就會講:你轉~來了~!」
「你轉來了」用京劇唱腔講,最後一字牽甲長長長!
聽起來嘛有理,有權威、做了有起的老人,看著無順眼的代誌,抑是序細(晚輩)講出無妥當的話時,無必要講啥,嗽一聲就明白表示無贊成、無歡喜,也有阻擋的效果。
老師紲落(suà-lo̍h,接著)講,「我真確定你這毋是感冒的嗽啦,我做過獸醫。」
老師講過伊細漢時若有小毛病,老母會tshuā(帶)伊去予獸醫看;in庄仔內無醫生,kan-na(只)有一个獸醫。這也是日後伊去讀畜牧系的原因。
============
版主對此篇文章幾個用字有意見,這裡就只談「口罩」和「接下來、接下去」兩詞。台語稱「手套」為「手籠 tshiu2-loom5」,稱口罩為「嘴籠 tshui3-loom5」,稱「奶罩」為「奶巿 ne1-phe3-ah」,台語詞彙有時很難跟當代華語字彙產生聯結。上一代(日治時代)慣稱作「ma3-su2-khuh」其實是英文「mask」的日本語。
劉老師的寫音「tshui3-am1」,應該不是正音。「口罩」用以「掩嘴 om1-tshui3」而稱作「嘴掩 tshui3-om1」,正如「下雨所披的衣衫 lo7-hoo7-te3-buann1-eh-sang1」叫作「雨披 hoo7-buann1」。所以「口罩」應稱作「嘴籠 tshui3-loom5」或「嘴掩 tsui3-om1」。古音「唵」正讀作「om1」,如佛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劉老師將「接下來、接下去」寫作「紲落」,「紲」是「綁犯人的繩子」,古音「私列切」,得出來的音應該是「se3」(所以《說文》寫道「从糸,世聲」)。可見,寫成「紲落」是音、義都不合適。版主個人的看法是,應寫作「續落 sua3-lo3-(去khi3) 或 (-來lai5)」,不知劉老師以為如何?
1 則留言:
將「sòa」寫做「續」字是民間在來个「訓用字」(~訓讀字、借義字)。咱不通否定民間在來个訓用字、嗎不通否定「訓用」只个機制。
卜戰訓用字、歸氣對「肉」字戰起、去尋看「bah」个「眞命天字」。
(建議汝嗎加寫台文、雖然、很在乎「台語眞命天字」的大叔一般都不愛寫台文、只是用北京文指揮別人台文應怎寫。若是有得失着汝、歹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