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191 :聽聞與了解佛陀的語言


法友慧鑒: 
           我沒有文史哲訓練,只是秉著「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小願望。希望藉由巴利、梵文佛教文獻來解讀漢譯佛經。
          這一路走來,因得遇良師益友,由讀而寫、為寫而讀,輾轉以到今天,認為「讀、寫、聽、講、思」缺一不可,印順導師在世常要求學僧試講,及撰寫論文。因為「寫」必需「更有系統地讀、整理」,論文寫好之後,論文指導老師又從各方面錘鍊,可以大大獲益。

         謝謝來函切磋。

     敬頌 法安

       Yifertw  2016年5月23日 下午4:09

       跨語言佛教文獻的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可以協助整理各組對應經典的異同。這些所謂「對應經典」的差異顯示了彼此之間的不同面貌,諸如:經題的不同,[1] 說經地點的差異,[2] 說譬喻者的差異,[3] 問答者角色的互換,[4] 入滅盡定次第的出入,[5] 佛陀宣說的偈頌與外道斷滅論者的偈頌之間的混淆,[6] 等等。深入探索這些異同,不僅能夠澄清因口誦傳承、翻譯、輾轉抄寫、經卷散落或錯頁等所造成的經文字句、法義的訛誤或遺漏,[7]也能協助詮釋難解的漢譯經文,補充未詳盡敘述的經文背景,更可以描繪口誦傳承、經典傳抄與轉寫翻譯在對應經典顯示的不同風貌,協助辨識新出土的佛典殘卷,或彰顯部派之間對經典的不同詮釋。


[1]   蘇錦坤(2008:66-75)。例如《中阿含201經》如此自稱經名:「是故此經稱『愛盡解脫』」(CBETA, T01, no. 26, p. 769, c29-p. 770, a1),實際上,漢譯《中阿含201經》名為「帝經」,攝頌也是「嗏帝」;而對應的《中部38經》經題為「Mahātahāsakhaya Sutta 愛盡大經」,攝頌則是 kevaṭṭ漁夫」,《中部38經》此位比丘為曾經是漁夫的比丘「 Sāti。也可參考Anālayo (2011:251-256)
[2]   例如《雜阿含206經》:「一時佛住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CBETA, T02, no. 99, p. 52, b20-21),對應的《相應部35.160經》經文為「Eka samaya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jīvakambavane.(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婆菴羅園)。參考《增壹阿含43.7經》:「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中」(CBETA, T02, no. 125, p. 762, a7-8),《大唐西域記》卷9:「是時縛迦大醫(舊曰耆婆,訛也)於此為佛建說法堂,周其壖垣種植花菓,餘趾蘖株尚有遺迹。如來在世,多於中止。」(CBETA, T51, no. 2087, p. 921, a16-19),此園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外,應以《相應部35.160經》與《增壹阿含43.7經》為是。
[3]   無著比丘,(2008:6)
[4]   無著比丘,(2008:11-14)
[5]   無著比丘,(2007a:23-24)
[6]   菩提比丘 Bhikkhu Bodhi(2000: 1060-1063, note 75)。此兩偈頌在古漢譯中不易區別,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譯文中,外道斷滅偈與世尊教導的偈頌,兩者譯文完全相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9:「又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勝,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此見下劣,誠如所言,非方便門執生斷故。然此行相,世尊有時為諸苾芻無問自說:『或有一類作是思惟,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是勝解時,便斷下分結』。故知此見能順解脫。」(CBETA, T29, no. 1562, p. 617, c21-p. 618, a4)
[7]   澄清「此類訛誤」的論文,如:無著比丘(2007) 高明道(1991),林崇安(2003),溫宗堃(2006, 2010)溫宗堃、蘇錦坤(2011)。釐清詳細情節的論文,如無著比丘(2008, 2009),蘇錦坤(2009b)Anālayo (2009)。本文以Anālayo (2009) 代表無著比丘的英文論文,以無著比丘(2008b) 代表其漢譯論文

 ==========
Yifertw    法安,


我有幾點心得,供您參考:
  1. 佛法學習,至於證悟,必是聞思修次第,此佛所說,廣開為十法行:

    辯中邊論下卷五頁云:何等名為十種法行?頌曰: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論曰:於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

    其中前八聞慧攝之,後二則是思修次第。
  2. 如來真實義,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便有真實義品。此是彌勒菩薩以三時教細說真實義相。玅境長老講過兩次,其弟子,智道長老也講過一次,網路上有授課可以找。

以上,供您參考之用。 謹此

順頌 清涼

   法友 和南 2016-05-26 2:04
===========
法友 慧鑒:

  你談的和我說的雖是同一件事,但是遠近粗細不同。你的引文所言是遠、細,我談的是近、粗。
  但是,兩者缺一則不可行。
  我談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是由讀懂古德譯經的每一字句,來體會佛陀的教導。如同愛敬父母,對佛陀所說的每一字句都想理解其中的道理。
  《法句經序》所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CBETA, T04, no. 210, p. 566, c18-20)
  這也是戴震的主張:「其究也,文字之鮮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鮮能通,妄謂通其心志,而曰傅合不謬,吾不敢知也。」
  這句話是說「(今人讀書,不讀故訓的)結果,他自稱能了解先聖的言說,卻讀不懂先聖的文字;讀不懂先聖的言說,卻自信能通曉先聖的心志,而談說、文字、思惟、著述完全符合先聖的意旨。這樣的主張,我不知道要怎麼說他才好。」
  所以,你的引文沒辦法解釋下列經文,讀不懂下列經文就會丟失佛陀的一部分教導,讓古德苦心孤詣辛苦轉譯的結果,束諸高閣,無人聞問:
=========
  《雜阿含64經》卷3:
「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
《中阿含2經》卷1〈七法品1〉:「是時,三十三天悅樂歡喜,晝度樹不久當生網。」(CBETA, T01, no. 26, p. 422, a25-26)
=====
《出曜經》卷13〈道品13〉:「是謂一盡二道三苦;緣果為四者是謂五。由苦有緣亦緣有果,道亦如是盡諦為五。若以聚為四者是謂八,先從欲界斷苦,後色界無色界為二,乃至道亦如是。」(CBETA, T04, no. 212, p. 681, b29-c4)
======
《法句經》卷2〈地獄品30〉:
「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婦,
 臥險非福利,  毀三淫泆四。」(CBETA, T04, no. 210, p. 570, a13-14)
《法句經》卷1〈放逸品10〉:
「居亂而身正,  彼為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  棄惡為大智。」(CBETA, T04, no. 210, p. 562, c9-11)

  敬祝  輕安

      Yifertw 敬上   2016-05-26 8: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