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許地山與許南英

P1080844

引自部落格《Helen:Straight from the Heart, 從心出發》

http://blog.roodo.com/helenlee/archives/1848666.html

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是許地山的《落花生》。作者藉「花生」借喻我們要做一個實而不華的人。

近日在與一些人的交往中,不期然想起這個故事。我們身邊的一些人整天愛對人吹噓她們的生活如何「上品」︰穿的是錦衣玉帛,吃的是山珍海餚。但當跟她們談到如「人生」這些話題,她們便言中無物,乏味無趣。

今天,讓我們以不同的心境,來重看這篇看似簡單,但含意深遠的文章︰

許地山 - 《落花生》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我們都說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里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版主按語:現在年輕人可能既不認得許地山,也不知道他的父親許南英。台灣戰紀的作者洪棄父,也是許南英的抗日戰友。從下文可以看出許地山與台南的淵源。

許地山的父親是許南英,居住於台南,36歲中進士,37歲回台南,擔任在現今赤崁樓範圍內的「蓬壼書院」山長,著有《窺園留草》。1895年,台灣割日後,台灣成立「台灣民主國」,北有北埔姜紹祖戰死,彰化有吳光第戰死,黑旗軍劉永福攜帶十萬軍餉逃到內地。許南英正要死守台南時,基督教長老教會巴克禮博士接受台南市仕紳的委託,讓日軍平和入城,許南英才帶著家小到大陸當縣長。

以下是引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B1%E5%9C%B0%E5%B1%B1

許地山祖籍廣東揭陽1894年2月3日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7年,許地山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21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12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他是「五·四」時期新文學,1922年,許地山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深造,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27年許地山回國後擔任燕京大學教授,也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課。1935年出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併進行教育改革。

1941年8月4日,許地山卒於香港,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