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引自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tbm=isch&tbs=rimg%3ACaPREPLP4q2SIjg7DNNg3vp9hz50JtY-tIKK3DpekW7dOdogXTLgGX-MaYMOKXVUcQ31GquhqUwsJQFvZ0rVMGEcFioSCTsM02De-n2HEZR8Y5jyL55FKhIJPnQm1j60gooR3e6TsVTQiaMqEgncOl6Rbt052hFL84fQrUg2YioSCSBdMuAZf4xpEfhetI2UmUIjKhIJgw4pdVRxDfURIbEFMKdvyHsqEgkaq6GpTCwlARGPQugKckKhXyoSCW9nStUwYRwWEc7u6UdZC5De&q=%E8%8D%94%E6%9E%9D&hl=zh-TW&bih=838&biw=1777&ved=0ahUKEwjmiZyFyPTOAhWHspQKHYskBgcQ9C8ICQ&dpr=0.9#imgrc=o9EQ8s_irZLQUM%3A
唐朝司空圖論詩,以李白、杜甫為第一,以王維、韋應物為「如清風之出岫」,清澹素雅,不事雕飾。以大曆十才子為其次,論及元稹、白居易,認為他們兩人力強而氣弱,「乃都市豪估耳」(意思是「大城市中的有錢生意人」,俗氣十足)。
所謂「元輕白俗」,其實唐代即有此說。大抵是因為詩作泛濫而不加剪裁,又街頭巷尾都喜唱元白詩,才會覺得俗不可耐。
其實將「烏夜啼」、「秦中吟」、「長恨歌」、「琵琶行」等詩排列在桌上,這些評論家沒有任何人有一首詩能與這些詩並列,正所謂「嚴於責人而寬於律己」。
後代常喜選「唐詩七絕壓軸之作」,我選的是白居易〈荔枝詩〉。
紅顆珍珠誠可憐,
白頭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
自向庭前種荔枝。
意思是說,「荔枝像一顆一顆的紅色珍珠誠然可愛,你這位白髮老太守未免太癡心了,荔枝樹要十年後才結子,十年後,天知道誰還會在這裡?自己卻不管這些,獨自在庭前栽種荔枝。」
可憐,「憐」是「愛惜、疼惜」。白頭太守指的是白居易,當時是五十歲的杭州太守,即使吃不到自己種的荔枝,愛荔枝的心還是心甘情願地去種樹。
下圖引自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site=imghp&tbm=isch&source=hp&biw=1777&bih=838&q=%E8%8D%94%E6%9E%9D%E6%A8%B9&oq=%E8%8D%94%E6%9E%9D%E6%A8%B9&gs_l=img.1.0.0l2j0i24k1l8.2148.10228.0.14249.4.4.0.0.0.0.455.722.2j1j4-1.4.0....0...1ac.1j4.64.img..0.3.266...0i5i30k1.hFFDBFR8sqw#imgrc=w9a-fWmrgZyUnM%3A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經)》卷1:「是諸樹木。名曰安波柰、桃、李、枳、棗、栗、杏、瓜、櫻桃、胡桃、龍目、荔枝、梨、蒱桃。」(CBETA, T21, no. 1301, p. 413, b22-24)
此經為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於西元 265-316 年間。
《一切經音義》卷54:「荔枝(力計反,樹大生江旁,子皮如栵,肌如猪眆)。」(CBETA, T54, no. 2128, p. 669, c8)
HC 送來補充資料: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錄》有 "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又《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民物誌》,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等史籍就記載宜賓一帶早在秦漢時就盛產荔枝,《新唐書·地理志》也載宜賓土貢有荔枝煎。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最早的荔枝專著。
以下引自中國彭世獎校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