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安世高的譯經


這一星期大都在校錄日本金剛寺新發現的安世高翻譯的《安般守意經》,中途休息時間,有時會想:如果我是安世高,遠從西域橫渡大漠、歷盡艱難,來到漢朝洛陽,會做些什麼?
橫在面前的是:
1. 要不要將佛教文獻翻譯成漢語?
2. 要翻譯那些經論?
------
1. 要不要將佛教文獻翻譯成漢語?
較新的見解是,當年西域商人遠從中亞度過戈壁大沙漠前來漢地,行商路途迢遠艱困,中間會遭遇到劫匪、國王、大臣的掠奪,沒把握是否能安全返回中亞(粟特九姓)的居地。
通常商隊當中會邀請(一位或兩位)佛教僧侶隨行,一則請求佛陀加被,二則執行佛教禮佛、誦經、祈福、驅邪等宗教儀式。抵達漢地以後,對留守在漢地的西域家族講經說法,灑淨禮佛等儀式。
不管行商途中或是面對留守漢地的第一代、第二代移民,他們都聽得懂胡語,並無翻譯經文的必要。
等到西元180年的漢末,有些留守家庭已經到達移民第三代、第四代,對胡語隔閡漸深,而且熟嫻漢語的說寫讀聽,期望法師啟程返回西域之後,仍然能誦讀佛典,將佛典翻譯為漢典的期望就變得十分殷切。
------
2. 要翻譯那些經論?
依據《出三藏記集》的紀錄,晉朝道安法師搜羅得到或聽聞知悉的安世高譯經共34部(40卷)。
這當中沒有律典,很顯然是沒有對在家弟子講解戒律的必要。所收的出家弟子(如果有的話)可能尚通曉胡語,或者堅持用印度語系的語言講授戒律,所以未傳譯律典。
這部《安般守意經》介紹的正是「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在經中已經講解了「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帖主早期初學禪坐時,提問:「是一吸,數一;一呼,數二呢?還是一吸一呼數一;一吸一呼,數二呢?」「如果忘了剛剛數的是六還是七,怎麼辦?該從一開始數呢?還是隨便選一個數目繼續數?」「數過了頭怎麼辦?數到十一、十二了,怎麼辦?」「是數一、二...八、九、十、九、八...二、一呢?還是數一、二...八、九、十、一、二...八、九、十呢?」
這一類問題都在《安般守意經》中出現。
其次是慧學,T603《陰持入經》講解「五陰、內外六入、十八界」,T14《人本欲生經》解說「十二因緣」都是最基本的教導。
比較令人困惑的是,T13《長阿含十報法經》的翻譯,這是相當於《長阿含10經》「十上經」的內容,此經也出現在《長部34經》(最後一經)與梵文寫本,此經包含了 550項法數,翻譯起來既煩重,也十分困難,真是艱鉅的挑戰!
耗費這麼大的時間精力去翻譯一部「實用性不高」(至少在佛法初初傳入漢地的一百年是如此),安世高應該是擔憂將來有一天,會沒有人完全了解這 550項法數吧?
蘇錦坤,(2021),〈反思辛島靜志〈說一切有部法義「篡入」法藏部《長阿含經》的漢譯《十上經》〉一文的論點〉,《正觀》99期,63-126頁,南投縣,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71746008/%E5%8F%8D%E6%80%9D%E8%BE%9B%E5%B3%B6%E9%9D%9C%E5%BF%97_%E8%AA%AA%E4%B8%80%E5%88%87%E6%9C%89%E9%83%A8%E6%B3%95%E7%BE%A9_%E7%AF%A1%E5%85%A5_%E6%B3%95%E8%97%8F%E9%83%A8_%E9%95%B7%E9%98%BF%E5%90%AB%E7%B6%93_%E7%9A%84%E6%BC%A2%E8%AD%AF_%E5%8D%81%E4%B8%8A%E7%B6%93_%E4%B8%80%E6%96%87%E7%9A%84%E8%AB%96%E9%BB%9E_Notes_on_Karashima_Seishi_s_The_Sarv%C4%81stiv%C4%81dins_Encroachment_into_the_Chinese_Translation_of_the_Da%C5%9Bottara_s%C5%ABtra_in_the_D%C4%ABrgha_%C4%81gama_of_the_Dharmaguptakas_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