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44:五時判教


「第一華嚴時,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又為從牛出乳(三七日說《華嚴經》)。
第二鹿苑時。約時則次照幽谷。約味則從乳出酪(鹿苑說十二年)。
第三方等時。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約時則食時。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方等八年)。
第四般若時。約時則禺中。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般若二十二年)。
第五法華涅槃時。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法華八年)。」


天臺四教 賢首五教 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佛祖統紀》卷3:「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華嚴,緣得大益,名頓教相。《無量義經》云:『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妙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方等》、《般若》。並漸教相。」(CBETA, T49, no. 2035, p. 148, b9-14)
---------------------
天台教義保存了佛教北傳禪法,極可珍貴。但是智者大師,無論是「九旬談妙」、「五時判教」、「道聽塗說,不識梵語而妄談字義」,落人不少口實。所以說,「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既然已著書立說,門徒百千,發言立論應該更為謹慎。
陳寅恪總結三事說:「天台悉檀」之說,為語言之錯誤;「五時判教」之說,為歷史之錯誤;「慈恩末伽」之說,為翻譯之錯誤。
「翻譯之錯誤」,時屬草創,在所難免,瑕不掩瑜,功勝於過。
「語言之錯誤」,則應謹守多聞闕疑,君子於其所不知,勿妄立議論。
「歷史之錯誤」,一則識見淺薄、道聽塗說,不予求證,二則往賢如菩提流支、廬山慧遠,已斥其非,智者大師仍欠深思、矇瞎濫傳,日後窺基大師又再糾舉此訛,天台諸賢仍然頑迷不改,真可恨也。追本溯源來說,「五時判教」起自晉朝劉虬(劉氏是否得自胡梵僧人則未可知),「悉檀解說」來自南岳慧思,都不是智顗首創,只是既名為智者大師,已不是一般小鄉僻壤的住庵出家人,著書立說滿坑滿谷,而隨意亂說,真是不宜!
慧遠《大乘義章》卷一〈眾經教跡三門分別條〉略云:「又復五時七階之言,亦是謬浪。」智者大師於此不能免於譏評。慧遠(334-416),智顗(538-597),窺基(632-682),前慧遠,後窺基都知道「五時判教」極瞎,獨「智者大師」渾渾噩噩兀自不覺!
----------------

以下引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刊之三,陳寅恪先生論集》,211-213頁,〈《大乘義章》書後〉:

《大藏》中此土撰述總詮通論之書,其最著者有三:《大乘法苑義林章》、《宗鏡錄》及遠法師此書而已。《宗鏡錄》最晚出,亦最繁博。然永明之世,支那佛教已漸衰落,故其書雖平正篤實,罕有倫比,而精采微遜,雄盛之氣更遠不逮「遠」、「基」之作,亦猶耶教「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與「巴士卡兒 Pascal」,其欽聖之情,固無差異,而欣戚之感,則迥不相侔也。基公承慈恩一家之學,顓門絕業,古今無儔,但天竺佛教當震旦之唐代,已非復盛時。而中國六朝之世則不然,其時神州政治雖為紛爭之局,而思想自由,才智之士亦眾,佛教輸入,各方面皆備,不同後來之拘守一宗一家之說者。嘗論支那佛教史,要以鳩摩羅什之時為最盛時代。中國自創之佛家,如天台宗等,追稽其原始,莫不導源於羅什,蓋非偶然也。當六朝之季,綜罐包羅數百年間南北兩朝諸家宗派學說異同之人,實為慧遠。遠公事蹟見道宣《續高僧傳》卷八。其所著《大乘義章》一書乃六朝佛教之總彙。道宣所謂「佛法綱要盡於此焉」者也。今取《大乘義章》之文,與隋唐大師如智顗玄奘諸人之說相關者數條比勘之,以見其異同。
天台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一下,解「四悉檀」為十重,一、釋名云:「悉檀,天竺語。…南岳大師例『大涅槃』梵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梵語;『悉』之言『遍』,『檀』翻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言『悉檀』也。」
《大乘義章》卷二〈四悉檀義四門分別條〉云:「四悉檀義出《大智度論》,言『悉檀』者,是中國語(版主按語:此處指印度之『中國』,約當王舍城、毗舍離一帶),此方義翻,其名不一。如《楞伽》中『子注釋』言,或名為宗,或名為成,或云理也。」
按「悉檀」乃梵語 siddhānta 之對音,〈楞伽注〉之言是也。其字從語根 sidh 衍出,「檀施」之「檀」乃 dāna 之對音,其字從語根 dā 衍出,二語絕無關涉,而中文譯者偶以同一之「檀」字對音,遂致智者大師有此誤釋,殊可笑也!
又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文帝詔令奘法師翻《老子》為梵文條〉云:「(玄奘)染翰綴文,『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伽」,可以翻「度」』。道士等一時舉袂曰:『「道」翻「末伽」,失於古譯,古稱「菩提」,此謂為「道」,未聞「末伽」以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敕不輕,須覈方言,乃名傳旨。「菩提」言「覺」,「末伽」言「道」,唐梵音義,確爾難乖,豈得浪翻,冒罔天聽!』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覺」,「菩提」言「道」,由來盛談,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傳聞濫真,良談匪惑,未達梵言,故存恒習。「佛陀」天音,唐言「覺者」,「菩提」天語,人言為「覺」。此則人法兩異,聲采全乖。「末伽」為道,通國齊解。如不見信,謂是妄談,請以此語問彼西人,是所行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惟罔上當時,亦乃取笑天下。』」
(陳寅恪)按:「佛陀」梵文為 Buddha,「菩提」梵文為 Bodhi,同自語根 budh 衍出,然一為具體之名,一為抽象之名,所謂人法兩異者,混而同之,故慈恩以為不可。「末伽」梵者文「mārga」之對音,慈恩以為「道」之確譯者也。《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七門分別條〉云:「菩提,胡語,此翻為道。…問曰:『經說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道與菩提,義應各別,今以何故,宣說菩提翻名為道乎?』釋言:『外國說道名多,亦名菩提,亦曰末伽。如『四諦』中,所有『道諦』,名『末伽』矣。此方名少,是故翻之悉名為『道』。與彼外國涅槃,《毘尼》,此悉名『滅』,其義相似。經中宣說第一義諦名為道者,是末伽道。名菩提者,是菩提道。良以二種,俱名道故,得翻菩提而為道矣。」按慧遠之書,皆本之六朝舊說。可知佛典中,道之一名,六朝時已有疑義,固不待慈恩之譯《老子》,始成問題也。蓋佛教初入中國,名詞翻譯,不得不依託較為近似之老莊,以期易解。後知其意誼不切當,而教義學說,亦漸普及,乃專用對音之菩提,而舍置義譯之道。此時代變遷所致,亦即六朝舊譯與唐代新譯(此指全部佛教翻譯事業,非僅就法相宗言)區別之一例。而中國佛教翻譯史終此重公案,與今日尤有關係。吾人欲譯外國之書,輒有此方名少之感,斯蓋非唐以後之中國人,拘於方以內者所能知矣。
又《大乘義章》卷一〈眾經教跡三門分別條〉略云:「晉「武都」隱士劉虬…所云,佛教無出頓漸二門,是言不盡。如佛所說《四阿含經》、五部戒律,當知非是頓漸所攝。所以而然,彼說被小,不得言頓,說通始終。終時所說。不為入大。不得言漸。又設餘時所為,眾生聞小取證,竟不入大。云何言漸?是故頓漸攝教不盡。又復五時七階之言,亦是謬浪。」按:遠師學說多與吉藏相近。嘉祥著述如《法華玄論》卷一所謂「人秉五時之規矩,格無方之聖化,妄謂此經猶為半字,明因未圓,辨果不足,五時既爾,廢五四之妄談,明究竟之圓旨。進有稱歎之福,退無誹謗之罪。評得失之二也。」及《法華遊意》第四〈辨教意門〉所謂「南方五時說,北土四宗論,無文、傷義,昔已詳之,今略而不述也」等語,皆是。又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卷1〈顯時機條〉云「古有釋言,教有五時,乍觀可爾,理即不然,不依古義,且破二時,後餘三時,並如古人破,恐厭文煩,且略應止」云云。
又基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所引「菩提流支法師別破劉虬五時判教」之說,皆略同《大乘義章》之說,蓋同出一源也。可知天台「五時判教」之義,本非創自天台諸祖,不過襲用舊說,而稍變易之耳。然與諸祖先後同時諸大師中,亦有不以「五時」之說為然者。就吾人今日佛教智識論,則「五時判教」之說,絕無歷史事實之根據,其不可信,豈待詳辨?然自中國哲學史方面論,凡南北朝五時四宗之說,皆中國人思想整理之一表現,亦此土自創佛教成績之一,殆未可厚非也。嘗謂世間往往有一類學說,以歷史語言學論固為謬妄,而以哲學思想論未始非進步者,如《易》本卜筮象數之書,王輔嗣、程伊川之〈注〉、〈傳〉雖與《易》之本誼不符,然為一種哲學思想之書,或竟勝於正確之訓詁。以此推論,則徐健庵、成容若之經解,亦未必不於阮伯元、王益吾之經解外,別具優點,要在從何方面觀察評論之耳。
上所舉三事,「天台悉檀」之說,為語言之錯誤;「五時判教」之說,為歷史之錯誤;「慈恩末伽」之說,為翻譯之錯誤,凡此諸端,《大乘義章》皆有詳明正確之解釋,足見其書之精博,或勝於《大乘法苑義林章》、《宗鏡錄》二書也。又此書日本刊本其〈卷一〉標題下有「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等十六字。予所見敦煌石室卷子佛經注疏,大抵草書,合肥張氏藏敦煌草書卷子三種,皆佛經注疏,其一即此書,惜未取以相校。觀日本刊本「慎勿草書」之語,則東國所據,最初中土寫本,似亦為草書,殆當日傳寫佛典,經論則真書,而注疏則草書,其風尚固如是歟?因併附記之,以質博雅君子。

3 則留言:

notwind 提到...

著《大乘義章》之「慧遠」并不是南北朝的廬山(東林)慧遠(334-416),而是和智者(538-597)同時(隋代)的淨影慧遠(523-592)。故文中有些議論有時間上的錯誤。
又智者在《法華玄義》判五時教前,責難了「南三北七」的異説,其中就包含北地的劉虬五時教。清涼《華嚴玄談》判教時同樣也責難了劉虬之說。所以若直接把反對劉虬的五時教等同於反對台賢的五時,在邏輯上成立與否也是值得商榷的。

K.T. 提到...

《大乘義章》卷二四〈悉檀義四門分別條〉應該是
《大乘義章》卷二〈四悉檀義四門分別〉?

台語與佛典 提到...

版主留言:
是的,你指正得是。
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