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諸部律典都提到四部尼柯耶(或四阿含)成型於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五百羅漢合集而成。
但是西方學者各自另有著述,其中猜測或推論「巴利文獻的形成和分期」。
- 1. 佛陀教法的簡單陳述,在各本佛教經律多處重複出現。 The simple statements of Buddhist doctrine now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paragraphs or verses recurring in all the books.
- 2. 在兩本以上的經律出現的事件或片段 Episodes found, in identical words, in two or more of the existing books.
- 3. 戒 The Silas, 彼岸道品 the Parayana, 義品 the Octades, 戒經(波羅提木叉) the Patimokkha.
- 4. 四部: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 The Digha, Majjhima, Anguttara, and Samyutta Nikayas.
- 5. 《經集》(《小部》第五經)The Sutta-Nipata, 《長老偈》與《長老尼偈》 the Thera-and Theri-Gathas, 《優陀那》(《小部》第三經) the Udanas, and 《小誦》(《小部》第一經) the Khuddaka Patha.
- 6. 《經分別》The Sutta Vibhanga, and 犍度Khandhakas.
- 7. 《本生》The Jatakas and 《法句經》the Dhammapadas.
- 8. 《義釋》The Niddesa, 《如是說》 the Itivuttakas and the 《無礙解道》 Patisambbhida.
- 9. 《餓鬼事》與《天宮事》 The Peta and Vimana-Vatthus, 《譬喻》the Apadana, 《所行藏》the Cariya-Pitaka, and 《佛史》(佛種姓經)the Buddha-Vamsa.
- 10. 《阿毘達磨》The Abhidhamma books;《阿毘達磨》中最早的可能是《人施設論》(《阿毘達磨》第四經) ,最晚的可能是《論事》(《阿毘達磨》第五經) the last of which is the Katha-Vatthu, and the earliest probably the Puggala-Pannatti.
以上只是 Rhys Davids 大衛士概括性、印象式的結論,他未列出他的文獻根據和推理過程,也是接近「想當然爾」的見解,不能當作斬釘截鐵的定論。
-----------
類似的議題請參考:
越建東〈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八期,2004:327-348,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現已搬遷到新北市,金山區,法鼓園區)。
----------
越建東此文(329頁末,以及330頁頁底註4)提到:
「因為經文內容很可能就是解開許多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經典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努力焦點。然而,這些現存經典的形式本身也是一個中心問題,例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阿含經》大約是四、五世紀時代的產物,巴利尼柯耶之較肯定的形式最多只能推回到覺音(Buddhaghosa)的時代(五世紀左右),早的證據不是未曾被發現就是顯得相當模糊。」
在頁底註4 他引 Gregory Schopen 的主張,並且說「此看法逐漸為學界所注意」。
上述這樣的主張顯然是有極大問題。
因為《犍陀羅法句經》實體經鑑定為西元150年左右,支謙於西元224年翻譯了《法句經》,如要稱漢譯四阿含的源頭文本或巴利四《尼柯耶》是遲到西元四世紀或五世紀才成定型,這是相當不可能。
雖然《法句經》有些偈頌相當古老,一般而言,學界認為全本的《法句經》要比四部或四阿含的成書來得晚一些。
----------
越教授這篇「研究近況評介」,主要是介紹三個人的見解:
- Lance Cousins 柯新斯 2002-2003 PTS 會長
- Richard Gombrich 貢布理奇 1994-2002 PTS 會長
- Mark Allon 馬克艾隆
貢布理奇是關則富教授的牛津大學博士導師。
馬克艾隆是長慈法師的澳洲雪梨大學博士導師。
- 1. 柯新斯主張初期經典的傳誦是「即興式的集成 improvisatory」,也就是沒有固定的文本,會將源頭資料庫因時、因地、因對象、因目的,而彈性組合成「經本」,一直到後期才將文本固定下來。。
- 2. 貢布理奇主張初期經典的傳誦是「審慎式的集成 deliberate composition」,也就是將佛陀的教法經過審慎的編訂之後,並且以特別的系統以求精確地傳誦給弟子。也就是經典設計了幫助記憶、背誦的元素,有合作而分工的背誦團體。所以,四部(尼柯耶)也就是代表四種不同的背誦傳統。
- 3. 馬克艾隆的主張,認為佛教經典最初是「即興式」而沒有固定文本;但是,很快地(例如說佛滅後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間)經過「權威者的審訂」,而成為「審慎之集成後付諸記憶(並傳誦) deliberate compositions which were then committed to memory」。
馬克艾隆所舉的例子也出現在無著比丘的論文與書籍當中。
無著比丘:巴利口誦傳承的形式與功能(2006)
這些協助記憶的方式,如:
- 「漸增音節 waxing syllable」:在經文中出現的字串或字群,以音節的多寡安排字的順序。
- 用三個以上的同義字,如果有一個字因發音錯誤而產生誤解,可以靠其他同義字來糾正。
- 大量採用「定型句」。
- 在同一經重複同樣的敘述,像是發音練習一樣,在背誦之間協助出學發展記憶模式。
- 設計「攝頌」,協助背誦經文內容、經的次序,以及品的次序。
----------
收到 2019/11/12 留言如下:
「蘇老師,香港暴警連孕婦也不放過,請廣傳台灣朋友,撐住自由民主。」
看到港警正攻入香港中文大學,想祈求香港平安、平靜、平順,看到無辜香港人民傷亡,十分心痛。遠處台灣,幫不到忙,聊以此貼文略表心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