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27:標點符號標錯又怎麼樣?


  在群組談了一下「幫古譯佛典標上新式標點符號」(以下簡稱「古譯新標」)的問題,並且公開反對 CBETA 開放群眾「古譯新標」的方式。
  有人私訊給我:「標點符號標錯又怎麼樣?」
  在這裡,我稍為舉例說明。

  「古譯新標」有三種狀況:
  1. 1. 標點符號標了逗號(,)、分號(;)、句號(。)或頓號(、),雖然有合適或不合適,恰當或不恰當的差別,基本上不會產生太多的誤解。
  2. 2. 標點符號的位置及使用會造成對經文的誤解。
  3. 3. 經文如未經適當校勘,任何標點都無法幫助經文的詮釋。
  例如將「今年好煩惱,少不得破財」,標點成「今年好,煩惱少,不得破財」,這是不同意思。
  又如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標點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樣會造成「經典詮釋」的災難。

  本貼文主要是討論第二類,此時標錯代表下列情況:
  1. 1. 你不在意「古譯新標」的錯誤對理解經文的影響,也就是說,你在看經,卻不算是讀經。
  2. 2. 你對「佛學名相」、人名、地名、職稱的理解不正確。
  3. 3. 「古譯新標」時,標點的人並未先作校勘,才去標點。
  4. 4. 你不理解經文,所以標點錯誤也無感。
  我就開始舉例了。
--------------------------
  1. 1. 《大正藏、雜阿含483經》的句讀作:「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CBETA 標點作:「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CBETA, T02, no. 99, p. 123, b13-15)《會編》、《校釋》與「莊春江標點」均作「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會編》中册,209 頁,483經作「捨、淨念、一心」;但是,《會編》「下册,534870經」與「中册,62 頁,347經」,作「捨淨念一心」。《校釋》第二册,230頁,483經作「捨淨念一心「莊春江標點」雜阿含347經》作「捨,淨念一心,」 《雜阿含483經》與雜阿含870經》作「捨淨念、一心,」)
  2. 2. CBETA 《雜阿含554經》的標點作:「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CBETA, T02, no. 99, p. 145, b15-16)。佛光版標點作:「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印順導師標點作:「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3. 3. CBETA 《法集要頌經》卷2〈正道品 12〉此段的標點作五首偈頌:(1)「是道更無過,一趣如淵流,如能仁入定,在眾頻演道,一入見生死,得道為祐助。」(2)「此道度當度,截流至彼岸,究竟道清淨,已盡生死源。」(3)「辯才無邊界,明見宣說道,可趣服甘露,前未聞法輪。」(4)「轉為哀眾生。」(5)「禮拜奉事者,化之度三有,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CBETA, T04, no. 213, p. 783, b13-22)
------------------
關於第一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四禪支:「第四靜慮有四支:一不苦不樂受,二行捨清淨,三念清淨,四心一境性。」(CBETA, T27, no. 1545, p. 412, a25-26)。《瑜伽師地論》與此相同:「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CBETA, T30, no. 1579, p. 330, c17-19)。
第一項應該依第四靜慮的四禪支標點,並且附註巴利對應經文作:「Upekkhā-sati-pārisuddhi」。

可以參考下列經文的標點:

「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或附加「校勘註記」後,標點作

「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念、淨、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長阿含9經》卷8:「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CBETA, T01, no. 1, p. 50, c22-23),《中阿含2經》:「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CBETA, T01, no. 26, p. 422, b21-22)。
------------------
第二項是關於念法的五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的六念經文之中的「念法」定型句,也出現在多部教導在家俗眾關於「法的義利」的經文裡,此一定型句為「sandiṭṭhiko(現見的),akāliko(即時的),ehipassiko(引人來見的),opaneyyiko(導引的),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諸識者所親證的)」,如果沒直接閱讀經文,無法掌握翻譯的變化。
請參考本貼文圖片。
------------------
第三項是遺漏詩句,應補足缺句之後再作標點:
  1. 1. 「是道更無過,一趣如淵流,如能仁入定,在眾頻演道。
  2. 2. 一入見生死,得道為祐助,此道度當度,截流至彼岸。
  3. 3. 究竟道清淨,已盡生死源,辯才無邊界,明見宣說道。
  4. 4. (駛流澍于海,翻水羡疾滿,故為智道說,)可趣服甘露。
  5. 5.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禮拜奉事者,化之度三有。
  6. 6. 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