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31:kumāripañha「少女的提問」


  Dipak Kumar Barua 教授主張現存的四阿含是出自後期的編輯,而不是「直接來自『第一結集』且未經任何更改」。
  他舉的證據之一是四尼柯耶有引用他經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增支部10.26經》的所謂「kumāripañha 少女的提問」。
  經文如此敘述:元亨寺版《增支部10.26經》:

「大德!世尊於童女所問中說:『

   逮得義心寂,降伏喜悅軍,

   獨受靜思樂,故無伴世間,

      我皆無伴黨。』

  大德!世尊所略說之義,云何廣解耶?」

(CBETA, N24, no. 7, p. 225, a7-13 // PTS. A. 5. 46 - PTS. A. 5. 47)

《增支部10.26經》這首偈頌的巴利原文為:

Atthassa pattiṃ hadayassa santiṃ,

  Jetvāna senaṃ piyasātarūpaṃ.

  Ekohaṃ jhāyaṃ sukhamanubodhiṃ,

  Tasmā janena na karomi sakkhiṃ.

  Sakkhī na sampajjati kenaci me. (AN, v 46)

  這首偈頌也一字未改地出現在《相應部4.25經》,不過提問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少女(kumāri),而是魔羅(Māra)的三個女兒(māradhītaro):taṇhā 愛欲, arati 愛念, ragā 愛樂。
  漢譯《雜阿含549經》為《增支部10.26經》的對應經典,此首偈頌譯為:
  「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實義存於心,  寂滅而不亂,
  降伏諸勇猛,  可愛端正色。
  一心獨靜思,  服食妙禪樂,
  是則為遠離。  世間之伴黨,
  世間諸伴黨,  無習近我者。』」(CBETA, T02, no. 99, p. 143, a9-15)。
  《雜阿含1092經》是《相應部4.25經》的對應經典,此首偈頌如同《相應部4.25經》也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回答魔羅,第二次是回答魔羅的女兒 taṇhā 愛欲。
  《雜阿含1092經》:(第一次)「
  已得大財利,  志足安寂滅,
  摧伏諸魔軍,  不著於色欲。
  獨一而禪思,  服食禪妙樂,
  是故不與人,  周旋相習近。」(CBETA, T02, no. 99, p. 286, c5-8)

  《雜阿含1092經》:(第二次)「
已得大財利,  志足安寂滅,
 摧伏諸魔軍,  不著於色欲。
 是故不與人,  周旋相習近。」(CBETA, T02, no. 99, p. 287, a25-27)

  我們可以發現,同一首偈頌在第二次出現時,抄漏了相當於「獨一而禪思,服食禪妙樂 Ekohaṃ jhāyaṃ sukhamanubodhiṃ」的字句。
  我們可以對此偈頌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何在《增支部10.26經》稱此偈頌為 kumāripañha 少女的提問?而不稱作 māradhītaropañha 魔羅女兒的提問?」
  答案可以是「簡稱」,便於稱謂。答案也可能是:將此偈頌歸於魔羅女兒所問可能是後起的編輯,原問可能是僅止於一位少女所問,從《雜阿含549經》稱此首偈頌為「僧耆多童女所問」可以得到佐證。
  至少,既然《增支部10.26經》引用此首偈頌,再經摩訶迦旃延解說,代表這是後起的經典。類似的經典還有:
  《雜阿含551經》:「
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CBETA, T02, no. 99, p. 144, b3-7)
《雜阿含1164經》:「
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鏁,  超出縫紩憂。』」(CBETA, T02, no. 99, p. 310, b22-26)
[16]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 (Sn. V. 3. Tissametteyya Māṇavapucchā)。[17]偈=Sn. verses 1041-1042.。

《雜阿含566經》:
「如所說:[5]
『枝青以白覆,  一輻轉之車,
 [6]離結觀察來,  斷流不復縛。』」(CBETA, T02, no. 99, p. 149, b7-9)
[5]Nelango setapacchādo, Ekāro vattatī ratho Auīghaṃ passa āyataṃ,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6]離=雖【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