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台語稱「莿波 tshi3-pho1」。
前幾天到有機蔬菜店,他們在賣「祖母用的香皂--無患子香皂」,一時興起,問店主人「無患子台語怎麼講?」結果店主人一臉尷尬,回答不知道。
回家一查,台語稱作「無 bu5 患 huan7 子 tsi2」,又稱「黃目子 ng5-bak-tsi2」,主要是果實像一顆黃色的眼珠,這個果實也叫「菩提子」。
「無患子」跟佛經有些淵源,因為,相傳佛陀弟子阿那律在過去生曾經遇到一位「緣覺、辟支佛」,名字就叫做「無患 ariṭṭha (無患子樹) 」。
《經律異相》卷13:「乞食難得,有辟支佛名披栗吒」(CBETA, T53, no. 2121, p. 68, b3-4)
《中阿含經》卷13〈1 王相應品〉:「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CBETA, T01, no. 26, p. 508, c26)。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樹
| ||||||||||||||||||||||
科學分類 | ||||||||||||||||||||||
| ||||||||||||||||||||||
種 | ||||||||||||||||||||||
見本文
|
無患子(學名:Sapindus),古時又稱「桓」[1],又有噤婁、肥珠子、油珠子、鬼見愁等別稱[2],本草綱目稱為木患子,香港的舊式藥材舖習慣稱為木眼仔,四川稱油患子,海南島稱苦患樹,台灣又名黃目子,亦被稱為油羅樹、洗手果、肥皂果樹[3]。無患子與荔枝跟龍眼同屬無患子科[4],學名Sapindus是saponis indicus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那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於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約有13種,分布於亞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國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徑約1.5cm,果實成熟後會由綠色轉為半透明的棕色,並且果皮會皺縮[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