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日期:2015-10-23 09:24:26 編輯:王雙雙
http://www.sps.sdu.edu.cn/sps80/content.php?id=7076
10月21日下午,哲社學院舉辦第十六期朱雀專家講座,本次講座邀請了德國弗萊堡大學孔子學院胡海燕院長為大家作了題為「早期耆那教與佛教的同利養」的報告。山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堅教授担任主持人。
講座進行了兩個小時,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早期耆那教與佛教「同利養」問題的比較研究;(2)國際視野下佛學研究的現狀。
首先,胡海燕教授針對早期耆那教與佛教的「同利養」進行了對比研究。「同利養」或稱「共利養」是早期耆那教和佛教的一種乞食制度,不僅包括乞食和分食的同利養,即物質財富的分享,同時也包括參加布薩和說戒經的同利養,即精神財富的分享。而「别利養」則是取消某一不淨比丘或居士參加同利養的權利,不管在早期耆那教還是佛教中,都作為一種懲罰措施出現。通過對「同利養」梵文詞根的研究,胡教授認為早期耆那教和佛教對「同利養」的論述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知道很多早期佛教徒都是從耆那教轉入的,所以佛教其實吸納了很多耆那教僧團管理方面的經驗,對兩者「同利養」制度的比較,也可以印證這一觀點。然後,胡教授結合大藏經的經文對「同利養」這一詞條進行了更深入的解釋,經文中有三處重要的文獻講述了「同利養」,分别是佛陀耶舍翻譯的《四分律》、僧伽跋陀羅翻譯的《善見律毗婆沙》及義淨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通過對這三處文獻的分析,讓我們對早期耆那教和佛教的「同利養」問題更加清晰明了。
接著,胡海燕教授講述了國際視野下佛學研究的現狀。胡教授認為,國際佛學教育的發展,中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佛教在印度雖消亡,在中國却得到了極大的保存和發展。但目前,國際上一些知名佛教或者梵文、巴利文的研究,却鮮少中國學者的身影。胡教授提及了許多國際佛學研究的協會,諸如國際佛學協會(IABS)等等,均由西方學者主持並操辦。在日本,在一些佛教流派之下會附設知名佛學研究所或者大學,諸如靈友會主持下的國際佛教大學、國際佛學研究院,成為佛教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反觀中國,雖然佛協之下設立了此類學術研究機構,但並没有出現任何實質性的學術成果,佛學研究領域只是局限在各高校所設的佛學研究中心。
講座結束後,胡海燕教授與在座師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並與陳堅教授就山大佛學研究中心國際領域的開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陳堅教授表達了期望加強弗萊堡大學與山東大學校際交流的想法,以期為佛學研究中心的碩博士生提供更有利的國際平台,並誠摯邀請胡教授担任佛學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以便為山大學子提供更多優質講座及精彩課程,均得到了胡教授的熱情響應。胡教授也表達了自己對山大佛學研究中心的期望,希望以後兩校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
主講人简介:
胡海燕•封興伯,教授。早年師從金克木與季羨林教授主修梵文語言學及佛學。1982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印度學、藏學和漢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在弗萊堡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維也納大學藏學和佛學研究所以及奥地利科學院亞洲思想和文化歷史研究所任教並從事佛學研究。曾在日本創價大學國際高級佛學研究所作客座研究員。2005-2008年任弗萊堡市中國事務總監。2007至今年由弗萊堡大學校長委託組建孔子學院並担任德方院長。胡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漢文大藏經流傳史、梵藏詞典《翻譯名義大集》研究、《金剛經》研究、大乘佛教興起流派研究、佛教與耆那教比較等,發表學術論文数十篇。
(文:楊鳳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